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李俊贤大事记
“能为国家争口气,我觉得值!”
●1960年1月
32岁的李俊贤被抽调至北京化工研究院。他的目标是攻克主要高性能燃料——偏二甲肼(音同井)。
当时,氯胺法制偏二甲肼有气相法和液相法之争,李俊贤接到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开发气相氯胺法。然而,在实际研制中,李俊贤和同事们发现,气相法这条路很难走通,而液相法可能更贴近当时的实际情况。怎么办?关键时刻,李俊贤一锤定音:转方向研究液相法。
在当时,这是一个大胆的决定!有人劝说:“违反规定做试验,是要受处分的。”李俊贤坚定地说:“出了问题,我负责!”为了尽早满足国家战略任务需求,他甘愿承担受处分的风险。
就这样,李俊贤和同事们悄悄干起来。经过近半年的埋头苦干,在液相法研究上,他们经合成扩大试验取得的数据表明工业生产完全可行,这意味着他们的研究取得了成功!
●1964年
液相氯胺法制偏二甲肼成果被评为中国工业交通战线十大成果之一。
●1966年6月
李俊贤突然接到一张秘密调令,组织上决定调派他到青海省大通县负责建设国家第一条偏二甲肼装置。他毫不犹豫服从调动,简单收拾行装,舍弃北京舒适的生活,走进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的高原深处。在这里,李俊贤一待就是16年。
在海拔2400多米、气压低、氧气稀薄、高原反应强烈的青海,李俊贤和同事们吃的是盐水煮蚕豆和青稞粉,住的是干打垒和大通铺;用青稞粉蒸的馒头熟不透,吃多了肚胀难受;冬天刮风下雪时,大家只能裹紧衣被,拥挤着抵抗窗外的严寒。
长期喝烧不开的水、吃煮不烂的粮食,胃上能得的病,李俊贤得了个遍,可他常常强忍胃痛工作到深夜。大家都说,李俊贤是在拼着命干啊!他却说:“能为国家争口气,我觉得值!”
●1968年
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李俊贤带领团队在青海建成我国第一条偏二甲肼生产线。
●1970年4月24日
在偏二甲肼助推下,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升空。随后,一系列重点航天工程圆满完成,均使用了我国自主生产的偏二甲肼。直到今天,它仍是重要的高性能燃料品种。
紧接着,李俊贤又先后领导、主持完成了一系列高难度科研项目,助推我国高性能燃料赶上时代发展步伐,全部实现自主可控!他也被称为我国高性能燃料事业创始人之一。
除了醉心科研,李俊贤还具有对科研前景超强的敏锐洞察力,能够迅速转换思路,聚焦国家急需发展的产业。20世纪70年代,“万能塑料”聚氨酯在国外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建筑、家电、家具等行业,国内却要依靠进口。
“国家需要,我们就要做。”李俊贤迅速组建了聚氨酯和胶粘剂两个专业研究室,从此开启了中国聚氨酯工业发展的新纪元。从开发设计到装置建设,从技术转让到现场指导,李俊贤用技术创新,助推中国聚氨酯工业蓬勃发展。现在,我国已是世界上聚氨酯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
●1978年3月
李俊贤获全国科学大会授予的“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奖状,他主持研发的液相氯氨法合成某高性能燃料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9年7月
李俊贤任化工部黎明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院长兼总工程师。
●1987年4月
李俊贤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
●1988年10月
李俊贤获国家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
●1989年9月
国务院决定授予李俊贤“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并颁发奖章。
●1994年12月
李俊贤主持研发的某高性能燃料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5年3月至1998年3月
李俊贤任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理事、秘书长兼任咨询服务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