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我来给您搭把手。”28日一早,栾川县冷水镇东增河村乡里中心就热闹了起来,村民们有序排队领取米面油等年终分红“礼包”。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伟国一边招呼村民,一边忙着登记。
养殖肉牛,壮大集体经济
“叔,我来给您搭把手。”28日一早,栾川县冷水镇东增河村乡里中心就热闹了起来,村民们有序排队领取米面油等年终分红“礼包”。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伟国一边招呼村民,一边忙着登记。
“这几年村里发展得不赖。”“村集体经济好,我们也跟着得实惠。”尽管天气寒冷,张伟国的额头上却浸出细密的汗珠,听着村民们的话语,他的眼神和话语中尽是藏不住的喜悦,“大家伙儿放心,咱们的产业才刚起步,接下来会越来越好。”
张伟国介绍,今年村里拿出15万元用于全村959户3483名村民的年终分红,而这在几年前连想都不敢想。东增河村位于栾川县高寒山区,村民收入主要靠种植玉米、土豆,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
2021年,洛阳因地制宜提出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强力实施“三清两建”、乡贤返乡创业、乡村运营、集镇建设、“三变”改革“五大抓手”,引领乡村振兴全面起势。这一年,张伟国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他暗暗下定决心:政策这么好,一定得带领大家干出点样子来!
“春水不饮牛,夏水不能游,秋水不洗衣,冬水冰上走。咱村儿又冷又偏,能干啥?”“是啊,资源缺乏,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面对群众的质疑,张伟国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利用当地独特的“高海拔气候”,利用天气“冷资源”发展“热产业”。
“我们这儿气温低,玉米生长周期长,再加上品种好,熬出来的玉米糁汤就是好喝,浓香黏稠,城里人都喜欢得很。”东增河村经营农家宾馆的刘华选说,不少老顾客一来就点名要喝玉米糁汤。
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东增河村的玉米先由村集体引进优良品种进行试种,成功后村将种子发给村民,玉米成熟后村集体再统一回收,对接市场进行销售。如今,东增河村还建起了玉米糁加工厂,计划创建自有品牌,更好进行市场推广。
单一种植带来的经济效益自然有限,为此东增河村利用闲置土地发展高山果蔬种植。“夏季是传统蔬菜淡季,而我们这里的气温正适合蔬菜生长。我们还探索发展夏季草莓种植、树莓种植,实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张伟国,介绍目前,东增河村整个高山果蔬基地占地110亩,种植有蒜苗、生菜、土豆、青椒、茄瓜等十几个蔬菜品种。
“哞——哞——哞——”在东增河村,不时传来一声声浑厚的牛叫声。村里有两大产业,种植玉米留下的秸秆怎么处理?种植果蔬需要的有机肥从哪里来?面对这些问题,2023年5月,东增河村从东北引进100多头肉牛,建起了高山牛场,带动20多名村民就近务工。
玉米种植、果蔬种植、肉牛养殖,“三板斧”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玉米秸秆制成青贮饲料用于养牛;牛粪发酵后制成有机肥回田;有机肥又壮了玉米和果蔬。2023年,东增河村村集体收入30多万元,除去分红,剩余资金将继续用于产业发展。
“主动作为,劣势能成为优势,包袱能成为财富。”张伟国说,“巧用‘冷资源’,引得产业活水来。”(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郭飞飞 通讯员 李晓博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