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绽洛浦辞旧岁,龙飞伊阙迎新春。”伊河是一条文化之河,她与洛河、瀍河、涧河、黄河一起,哺育了最早的中国人,碧溪清流间首先产生了华夏文明的烁烁灵光。相传大禹治水时凿开龙门山,伊水畅流。绿荫片片中,香山(东)与钟山(西)两山对峙,远望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故称为“伊阙”。夏商奠宅,两周定鼎,伊阙雄关,固若金汤。东汉时,傅毅《反都赋》有“因龙门以畅化,开伊阙以达聪也”的名句,“龙门”之称首见于传世经典。
“梅绽洛浦辞旧岁,龙飞伊阙迎新春。”伊河是一条文化之河,她与洛河、瀍河、涧河、黄河一起,哺育了最早的中国人,碧溪清流间首先产生了华夏文明的烁烁灵光。相传大禹治水时凿开龙门山,伊水畅流。绿荫片片中,香山(东)与钟山(西)两山对峙,远望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故称为“伊阙”。夏商奠宅,两周定鼎,伊阙雄关,固若金汤。东汉时,傅毅《反都赋》有“因龙门以畅化,开伊阙以达聪也”的名句,“龙门”之称首见于传世经典。
壹禹开龙门传薪火
禹是夏王朝的建立者,他的父亲是鲧。《连山易》云:“鲧封于崇。”清朝俞樾《俞楼杂纂》谓崇国在“河南嵩县”。
当尧成为酋邦联盟王国首领时,发生了洪涝灾害,鲧受命领导治水工作,失败被杀。
鲧虽死而洪水不息,但舜杀鲧树立了权威,帝尧去世,舜嗣位,四岳举荐禹继续进行治水的工作。《夏本纪》曰:“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禹治水的中心。《夏本纪》曰:“荆河惟豫州:伊、雒、瀍、涧既入于河,荥播既都,道菏泽,被明都。其土壤,下土坟垆。田中上,赋杂上中。贡漆、丝、絺、纻,其篚纤絮,锡贡磬错。浮于雒,达于河。”
大禹对伊、洛、瀍、涧这4条贯穿洛阳盆地的河流进行了治理。在治理伊河的过程中,大禹还对伊阙进行了治理。《水经·伊水注》曰:“伊水又北入伊阙,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春秋》之阙塞也……傅毅《东都赋》曰:因龙门以畅化,开伊阙以达聪也。”
那么,伊阙为什么称为龙门呢?因为具体负责治理伊阙的是应龙。《楚辞·天问》云:“应龙何画?河海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汉代王逸《章句》云:“禹治洪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导水径所当决者,因而治之。”应龙氏是一个以应龙为图腾的古老部族,应龙是带翼的龙。
龙门有老龙窝,位于龙门西山中部老龙洞北侧。此处为一狭长水池,泉水自山窍深处涌出,聚于池中呈一深潭,东注于伊河。潭水幽静碧绿,饮之甘洌。老龙窝相传为应龙的居所。
贰龙门石窟觅龙踪
龙门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晋室南迁,一大批河洛儿女含泪离开了洛阳这座圣城,他们到遥远的南国去漂泊,他们被称为“客家人”“河洛郎”, “煌煌祖宗业,永怀河洛间”,他们的子子孙孙忘不了家乡的山,忘不了家乡的水。故北魏戡定中原,孝文大帝迁都洛阳,光宅土中,厉行汉化。远人不服,修德以来之,在龙山开始开凿石窟,这是其以德治国的重要举措。
孝文大帝带着未能等到在中华一统之日在龙门举行盛典的深深遗憾英年早逝,但龙门两山之间开凿石窟的巨凿没有停下,清脆的凿声代表着中华民族统一、富强的时代强音和对圣山顶礼膜拜的咚咚心跳。嗣后历经西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等朝代的营造,从而在这里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的具有2100多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3600余品碑刻题记和40余座佛塔的石窟遗存。历时500余年的营造过程,寄托着一代代英雄豪杰的光荣与梦想!这十万法像正是千千万万颗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虔诚之心。
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它以自身系统、独到的雕塑艺术语言,揭示了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规律和法则。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一开始就融入了对本民族审美意识和形式的悟性与强烈追求,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堪称展现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
在龙门石窟中,有大量的龙雕塑。
莲花洞,开窟造像在北魏孝明帝正光二年(公元521年)以前。窟楣为浮雕尖拱火焰纹饰,中刻一铺首,巨眸,高鼻,露齿,头饰火焰状鬣毛。窟门上部接尖拱火焰处,有双龙浮雕,龙口向外。
路洞,开凿于北魏晚期,经东、西魏,完工于北齐。窟平面呈方形,穹窿顶。窟楣呈火焰尖拱状,拱端刻双龙相对。
梁佩仁造像龛,完工于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七月十五日。造像龛为两个相邻的尖拱龛,内造一佛二菩萨。两龛中间是大业十二年造像碑,蟠龙碑头。
宾阳北洞,开凿于北魏到唐初。窟楣浮雕呈尖拱火焰形,中央似葫芦形,拱架雕二龙首,是唯一的北魏作品。窟门槛两端作龙头门墩,并雕出龙须。窟门墩雕出龙头,为龙门石窟所仅见。
叁龙门庙会求子忙
龙门的山水名胜,不但吸引古人在此开窟造像,还使他们在山畔峰顶广筑寺刹,自北魏至唐宋,有广化、宝应、天竺、敬善、崇训、奉先、香山等10座著名寺院,其中香山寺最为恢宏,此外还有菩提、潜溪、弘圣诸寺,从而形成了龙门高塔高耸、殿堂栉比、山景水色交相辉映的佛教世界。
龙门石窟不仅有佛教造像,也有道教造像,虽然数量较少,但并非龙门道教不畅,而是因为道教造像之风并不盛行。而一处以佛教造像为主的洞窟名为“老君洞”,传为老子炼丹处。潜溪寺南路西崖壁上镶有一石匾,上刻宋初著名道士陈抟所书“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诗句。龙门东山,有龙王庙。这告诉我们,龙门也是道教的重要道场。
由于这里寺庙林立,就形成了规模宏大的龙门庙会,庙会的主题是求子,时间是每年农历正月初八。
在远古时代,人们把生育现象看得非常神秘,对此感到不可思议,许多奇异的传说,自古至今流传在洛阳民间。
从结婚之日起,家里人就盼着生孩子。人们为了早日实现这一愿望,便要求助神灵,希冀早得贵子。在古代,洛阳久婚不孕的妇女,实现早日生子愿望的主要办法就是到龙门庙会去求子。
为什么到龙门庙会求子呢?这有两个原因:其一,这里是龙的巢穴。龙多子多福,龙生九子的传说源远流长。九为数之极,代表着龙子的尊贵地位。其二,这里是鲤鱼跳龙门的地方。科举时代,把名题金榜的人,叫跃上龙门,即所谓“一登龙门,身价十倍”。到龙门庙会求子,是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人中之龙。
每年农历正月初八,龙门庙会上求子之人满山遍野,洛阳附近各县都有人远道而来求子。来的多是为儿媳或为闺女求子的老年妇女,所以俗称这一庙会为“老婆儿会”。
庙会持续3天。在夜晚,龙门山披上五彩灯光,又是一个繁华盛世。金黄色的龙身在空中飞舞,别是一番风景。看着夜舞龙灯巡山,是一场深入骨髓、震撼灵魂的远古寻梦!(郑贞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