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江浙地区一些家庭迫于生计等原因将孩子送养。这些孩子经国家民政部门送至全国各地有抚养能力的家庭收养,他们被称为“上海孤儿”。洛阳也接收了部分“上海孤儿”。
闫遂斌保存着当年晚报的相关报道 洛报融媒·洛阳网见习记者 周欣然 摄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江浙地区一些家庭迫于生计等原因将孩子送养。这些孩子经国家民政部门送至全国各地有抚养能力的家庭收养,他们被称为“上海孤儿”。洛阳也接收了部分“上海孤儿”。
在洛安家立业的这些孤儿,依然对亲生父母魂牵梦萦,闫遂斌就是其中之一。15年前,晚报记者全程跟踪报道闫遂斌等洛阳一批“上海孤儿”寻亲历程,引发强烈关注。
怀着对家的思念与想象他们踏上寻亲路
闫遂斌告诉记者,生活在洛阳的很多“上海孤儿”,在青少年时代就隐约知道了自己的身世。1980年后,得知身世的“上海孤儿”从全国各地开始了他们艰难的寻亲之旅。
“尽管我们不缺衣少食,也不缺少来自养父、养母的疼爱,但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世后,缺憾和失落还是深深地植入了我们的心灵。后来,我们有了自己的小家,有了自己的儿女,还是渴望知道自己是谁?亲生父母长得什么样?家里还有几个兄弟姐妹?”闫遂斌说。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自我追问中,很多“上海孤儿”的心理受到了很大伤害。一些人在养父、养母去世或者征得他们的同意后,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寻亲之路。2000年,这些经历相似的洛阳“上海孤儿”自发结成了“洛阳寻亲团”,闫遂斌任“洛阳寻亲团”的团长。
每当江浙一带举办寻亲会,“洛阳寻亲团”的成员们都会组团前去寻亲。除了这种“赶场式”的寻亲,成员们平时还经常交流寻亲信息,并通过网络与全国各地的寻亲团互通消息。逢年过节,成员们就聚在一起,互相鼓励、彼此温暖。
然而,数十年来,不知跑了多少路,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泪,寻亲成功的洛阳“上海孤儿”不过十五六人。
“是晚报重新点燃了我们寻亲的希望”
在2008年宜兴寻亲现场,一名前来认亲的老人在仔细看资料 (资料图片)
晚报对于“上海孤儿”的相关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许多市民对“上海孤儿”这个群体有了深入了解,对他们的身世之坎坷和寻亲之执着表示感动,更有爱心企业慷慨解囊,资助他们顺利踏上寻亲路。
2008年4月17日,《洛阳晚报》发布了一个重要的寻亲信息:为帮助更多孤儿实现寻亲心愿,享誉全国的“寻亲大姐”吕顺芳和江苏省有关部门将在南京、宜兴、无锡、泰州4个城市举办大型寻亲会。
“是晚报重新点燃了我们寻亲的希望!”闫遂斌说,当时,除了“洛阳寻亲团”原有成员,还有四五十人报名寻亲。
2008年4月底,闫遂斌带领40余名“洛阳寻亲团”成员分批出发,参加4月28日至5月3日在上述4个城市举办的寻亲会,晚报记者全程跟踪报道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寻亲会现场,这些早已成年的孤儿将寻亲资料举在胸前,认亲者则顺着通道依次走过他们身前,一个个地打量过去。孤儿们大多默不作声,望着从身边走过的认亲者,盼望着亲人的出现。认亲者的眼里同样充满了期待,他们不时会停在某个孤儿面前询问几句,在得到回答后,点头、摇头,面带失望地继续往前走……最终,“洛阳寻亲团”有4名成员在宜兴寻亲会上找到了“相当疑似”的亲人。
“我们就是彼此最亲的人”
15年过去了,“洛阳寻亲团”的成员们找到家人了吗?那4名找到“疑似亲人”的成员,是否得到了最终确认?
“那4名找到‘疑似亲人’的成员,最终确认亲缘关系的有两人。”闫遂斌告诉记者,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但随着寻亲方式及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从2008年至今,洛阳市及周边地区找到亲人的“上海孤儿”已累计超过30人。
闫遂斌说,晚报在2008年的寻亲活动中,派出采访小组进行了长达半个月的跟踪报道,还为寻亲团保驾护航,给他们提供了很大的声援和支持,使“洛阳寻亲团”在全国寻亲界中受到很大关注。
一些南方的家属通过《洛阳晚报》报道的寻亲消息和线索,找到晚报,又通过晚报联系到“洛阳寻亲团”,从而找到了自己失散的亲人。在晚报的“牵线搭桥”下,目前共有7名“洛阳寻亲团”成员找到了亲人。
“可以说,没有晚报,就没有之后寻亲工作的充分开展,也就没有我们寻亲团的今天!”闫遂斌由衷地说,在多日的朝夕相处中,寻亲团成员与晚报特派记者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尽管为寻亲工作奔走多年,闫遂斌始终未能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闫遂斌坦言,多年寻亲已经令他身心俱疲,但只要有机会,他还会继续寻找。
“虽然没找到亲生父母,我却收获了更多亲人。”闫遂斌说,“在洛阳的‘上海孤儿’相互鼓励、相互温暖,就是彼此最亲的人!我们早已把生命融入洛阳这方热土。洛阳的水土和人民养活了我们,并把我们哺育成人,这份恩情比天还高。在我心里,没有怨恨,只有感恩。我想,这也是所有在洛阳的‘上海孤儿’的共同心声。”(洛报融媒·洛阳网见习记者 周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