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报20年来,《洛阳晚报》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和我的家庭……”近日,在西工区唐宫路街道金东社区,75岁的马振团回忆自己家和晚报的故事。
马振团在看晚报
读者小档案
●姓名:马振团
●年龄:75岁
●订报时间:20年
●读报感悟:晚报心里装着读者,贴心、实用,给我们一家三代带来了帮助,希望晚报越办越出彩。
“订报20年来,《洛阳晚报》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和我的家庭……”近日,在西工区唐宫路街道金东社区,75岁的马振团回忆自己家和晚报的故事。
已养成读报习惯,和送报员很熟悉
马振团坦言,在订晚报之前,家里订的是其他都市报。后来,他发现晚报更接地气、内容更实用,便打算订份晚报试试。没想到,这一试就是20年。
这些年,马振团每天早上锻炼回来,就从报箱里取出晚报,边走边看头版。进屋后,他换好拖鞋、倒好茶水、拿出眼镜,便坐在沙发上开始读报。
“先看天气预报。”马振团说,虽然在手机上也能看,但晚报上的天气预报标题活泼、内容丰富,会讲某种天气形成的原因和影响范围、节气和习俗、市民出行和穿衣注意事项等,可以学到不少知识。
接着,他开始看民生消息、城市故事,“每天关注这些社会热点,不至于与社会脱节。”马振团说,“二版的时政消息一般放在后面看,这些需要认真研读,会花费点儿时间。”
订报20年,送报员换了好几任,马振团和每一任送报员的关系都很好。“他们都特别好,不管是在小区里还是在大街上遇见,都主动上前打招呼,帮忙提东西。”马振团说,上次他和老伴儿去外地住了半个多月,回来打开报箱发现,小小的报箱里整整齐齐地叠放着半个多月的报纸,感觉非常舒心。
推荐晚报,一家三代都受益
马振团不仅自己看晚报,还把晚报推荐给家人。老伴儿在他的影响下,也喜欢看晚报,还经常把晚报上的菜谱收藏下来练习,周末家人聚餐时大显身手。
儿女们经常收到马振团转发的晚报上的先进人物报道,他们以这些人物为榜样,踏实努力工作,及时充电提升,都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
在马振团家的客厅,记者还见到一叠今年7月的晚报教育周刊。“今年高考后外孙女经常在晚报上看如何报志愿,现在她在湖南上大学。”马振团说。
马振团的孙子今年11岁,已经当了两年晚报小记者,跟着晚报进企业、下田间,参观博物馆、纪念馆,体验交警、牙医等职业,增长见闻、开阔眼界、丰富业余生活。“孙子变化很大,之前他比较胆小,现在敢于表现自我,讲话还很有逻辑性、干脆利落。”马振团说。
跟着晚报“打卡”洛阳,鼓励年轻人来洛发展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建成开放、洛邑古城举办汉服活动、市职工活动中心播放公益电影……晚报上提到的活动现场,经常可以看到马振团夫妇“打卡”的身影。“看完文字再去看现场,感觉文字都活了,体验感很强。”马振团说。
这些年来,马振团和老伴儿也会抽空出去走走转转,几乎走遍半个中国,回来后他更爱洛阳了,“洛阳这些年的发展突飞猛进,变化非常大”。
无论是对自己家的晚辈还是对朋友的后代,马振团都鼓励年轻人来洛阳发展,“晚报上登过,现在洛阳渴求人才,为优秀人才发放‘河洛英才卡’,还提供人才公寓。洛阳有留住人才的好政策,有成就人才的好平台,我的儿女在洛阳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我希望有更多青年毕业生来洛阳发展,洛阳不瞎(洛阳方言:指不差),值得留下!”马振团说。(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蒋颖颖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