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砰砰”——早晨七点半左右,伴随着敲击玻璃的几声轻响,李芝琴放下手中的活计,走向窗台,取回当日送达的《洛阳晚报》。30年来,轻轻的敲窗声已经成了她和投递员的暗号,也是她每天清晨最期待听见的声音。
读者小档案
●姓名:李芝琴
●年龄:80岁
●订报时间:30年
●读报感悟:《洛阳晚报》是我的“考古地图”,我喜欢依据晚报参观一些历史遗迹,将文字和现实一一对应,去触摸洛阳的历史脉络,感受其中的深厚文化底蕴。
“砰砰砰”——早晨七点半左右,伴随着敲击玻璃的几声轻响,李芝琴放下手中的活计,走向窗台,取回当日送达的《洛阳晚报》。30年来,轻轻的敲窗声已经成了她和投递员的暗号,也是她每天清晨最期待听见的声音。
剪报成为学校校史记录的重要参考
1994年《洛阳晚报》创刊时,李芝琴正在市三中工作。“咱们晚报上有很多与教育相关的内容,还有许多民生实事,很吸引人。”当时,李芝琴所在的学校是晚报首批订户,她也成了晚报首批读者。
“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看报纸。”李芝琴回忆说,她负责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每天她都会在晚报上寻找与学校相关的内容,将其剪下来,粘贴成册。“学校评优评先需要什么材料,都能从我的小册子里找到依据。”李芝琴说。
退休之初,李芝琴经常接到同事们的电话,询问工作资料等内容。她的答案经常是:“在档案室的小册子里,当时晚报有记录”“去档案室看看当时的晚报”……
如今,洛阳市第三中学的档案室里还存放着两大本李芝琴粘贴的剪报,它也是该校校史记录的重要参考。
晚报的传声筒,小区里的“百事通”
“李老师,今天有啥大事儿呀?”“李老师,晚报说咱老人咋办公交卡了吗?”“咱小区啥时候供暖,晚报说了吗?”……
每天,小区住户看到李芝琴出门散步,总喜欢围着她问晚报上讲了啥。她总是耐心细致地讲给邻居们听。“大家相信我,也相信咱晚报。我能当好这传声筒,也是件好事儿!”李芝琴乐呵呵道。
小区里的住户以老年群体为主,会用智能手机的少,消息相对闭塞,每天看报、读报的李芝琴在他们眼中就是“百事通”。“不管我们问啥,李老师都知道!”提起李芝琴,正在小区门口晒太阳的老邻居们赞不绝口。
今年80岁的李芝琴腿脚灵便,步态轻盈,连发色都比同龄人黑亮不少。她告诉记者,自己经常跟着晚报学养生妙招。“跟着咱晚报学一学,有啥好方法试一试,有用的再跟邻居们讲一讲,咱一起健健康康过日子。”李芝琴说。
跟着“考古地图”触摸洛阳历史脉络
在李芝琴家中,看过的晚报被整整齐齐地摆放在阳台上。旁边单独摆放着一摞被筛选出来的报纸,这是李芝琴最爱看的晚报内容——《经典洛阳》。
“我热爱洛阳的文化,热爱脚下绵延的历史。”作为土生土长的洛阳人,李芝琴对洛阳文化十分喜爱,她说,“晚报是我的导师,也是我的‘考古地图’。”
除了看,李芝琴还喜欢实地参观晚报刊登的历史遗迹。汉魏洛阳故城、汉函谷关、玄奘故里、天津桥……晚报上提到的每一处古迹,李芝琴都要手持报纸,到现场去看看。“对照着文字看现场,更有历史冲击感,更让人印象深刻。”李芝琴说。
作为晚报的忠实读者,李芝琴还将晚报推荐给孙子看。“我孙子是听着晚报内容长大的。”李芝琴告诉记者,当孙子还不识字时,她就经常将晚报上的内容当成睡前故事,讲给他听。孙子慢慢长大,李芝琴开始拿着晚报教他学习生字,带着他一起去看晚报记录的历史遗迹。
记者采访结束后,李芝琴将手边的报纸收起来。“我得保存好,找个好天气,再拿着报纸去走一走、看一看。”李芝琴说。(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李雅君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