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汛期,我国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及北方的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团结奋战,同历史上罕见的大洪水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斗争,展现出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取得了抗洪抢险斗争的全面胜利。
本报记者黄长明(左)、郭万志(右)在长江抗洪前线采访铁军官兵(资料图片)
1998年汛期,我国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及北方的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团结奋战,同历史上罕见的大洪水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斗争,展现出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取得了抗洪抢险斗争的全面胜利。
当年,洛阳日报社曾派出采访组深入长江抗洪抢险第一线采访,并在《洛阳日报》《洛阳晚报》上刊发一篇篇生动的报道。时光荏苒,近日,记者采访了当年采访组部分成员,追溯那一幕幕感人瞬间。
报社派出采访组,随部队赶赴抗洪前线
1998年入汛后,我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洪涝灾害。8月17日9时,长江第六次洪峰通过沙市,所到之处,都创下了前所未有的高水位,长江大堤面临严峻考验。
8月17日,驻洛铁军官兵奉命开赴长江抗洪抢险第一线。是日下午,洛阳日报社得知消息后,当即与部队联系,在征得同意后,决定派晚报新闻部主任黄长明,日报摄影部副主任涂侃、记者郭万志和司机王尚修4位同志,组成抗洪抢险采访组,以黄长明为组长,随铁军到武汉抗洪抢险一线采访。
经过短时间的准备,8月17日17时30分左右,采访组全体成员赶到洛阳火车站,采访车旋即被装上军列。前往送行的洛阳日报社领导再三叮嘱采访组同志:“一定要注意安全,圆满完成采访任务。”
郭万志回忆,他接到采访任务时,原本打算回家拿些衣物,但是部队马上要出发,他没有时间准备,就抓起采访笔和本,拿着同事送来的常用药品,出发了。
开赴洪湖,抵达长江防线最危险的地段
黄长明、郭万志记得,8月18日凌晨5时许,列车刚到达武汉,采访组就感受到大战前的气氛。武汉城内军车成了长龙,部队所到之处,都是夹道迎接的群众。
20分钟后,铁军车辆、物资卸车完毕,部队紧急向仙桃市挺进。8月19日零时,刚刚在仙桃市集结的铁军官兵接到命令:立即开赴洪湖市。铁军直属队和“秋收起义团”兵分两路,于8月19日清晨抵达洪湖市乌林镇和燕窝镇。
燕窝镇处于这一段长江的弯子里,极易受到洪水冲击;乌林镇对岸则是赤壁之战遗址,地形险要。黄长明说,洪湖防线是整个湖北长江防线的重中之重,而乌林、燕窝两镇地段是洪湖防线中最危险的地段。此前,仅燕窝段就已投入2000余名空降兵和武警抢险。
铁军前线指挥部设在乌林镇。8月19日中午,采访组随同驻豫某部部队长一行赶到长江大堤燕窝段进行巡查。眼前的情景让他们震惊——长江水已和大堤持平!官兵们正和当地群众一起搬运泥土,加高大堤。
危急时刻,采访组成员投入抗洪抢险
8月20日是决定长江抗洪成败的重要日子,长江第六次洪峰逼近洪湖,燕窝、乌林段告急。
当日18时,黄长明等人得到消息:燕窝段发生重大险情。采访组冒雨连夜赶到事发地点,雨点密得让人几乎无法呼吸,路两旁的树木被拦腰折断,到处是汹涌的激流,把眼前的一切都无情地吞噬……然而,铁军官兵们冒雨在泥泞不堪的大堤上,逆着纷纷撤退的群众,背着沙袋、迎着洪水向溃口飞奔。
“这一幕,我一辈子也忘不了!”黄长明说。19时40分左右,被列为湖北省重要险段的燕窝段七家垸6公里旧堤被冲垮,洪水直扑长江干堤。干堤霎时被撕开了长约140米的口子,洪水咆哮着从溃口中奔腾而出,直扑堤外村庄。
情况危急!“秋收起义团”团长带领数百名官兵紧急向8公里外的溃口处奔去。随后,“英雄二营”官兵率先赶到。面对洪水,教导员手擎“党员突击队”大旗,大喝一声“干部党员跟我上”,率先跳入溃口中。官兵们纷纷跳入没腰深的洪水中,手挽手、肩并肩,筑起了一道抵御洪魔的人墙。大量的沙袋投入水中,顷刻间又被洪水冲得无影无踪。增援的部队接踵而来,大堤上,“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此起彼伏。
危急时刻,采访组成员也加入扛运沙袋的行列。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战,溃口终于被堵住,洪魔被再次镇锁在江堤之内。
青山抢险,铁军官兵的意志接受考验
郭万志说,七家垸战斗是对铁军突击能力的检验,青山抢险则是大自然对铁军意志的考验。
8月21日零时40分,乌林镇青山段长江大堤出现裂缝长200多米,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洪水将挤破堤身,以10米的落差冲向江汉平原,后果不堪设想。
接到险情报告后,铁军副参谋长带领660名官兵作为第一梯队赶至出事地点。8月21日2时许,当铁军副参谋长正拿着手电筒在大堤上观察裂缝时,只听“轰”的一声闷响,脚下50米长的堤坝塌陷,浑浊的江水渗出大堤,情况万分危急!一艘艘满载沙石的船疾驶而至,战士们不等船停稳,便纷纷跳上船,从船上背着装满沙石的袋子飞奔着冲向险段。至凌晨3时许,660名官兵共搬卸了14船沙石和1船芦苇。
天亮了,战士们在40℃的高温下呐喊着、奔跑着。许多战士累得晕倒了,但醒来后立即又投入抢险战斗,直至抢险成功。
“奔赴前线采访,是记者肩负的使命与担当”
“从燕窝到乌林,在前线采访的日子里,我们始终是激动着、感动着的。”郭万志说,他们和抗洪抢险的铁军勇士们一样,尽最大的努力,通过手中的笔和相机,尽可能地去记录下那一曲曲军民一心、气壮山河的抗洪壮歌!
面对随时可能冲出江堤的洪魔,战士们冲锋在前,涂侃也冲到一线抓拍照片;战士们休息时,黄长明和郭万志就抓紧时间采访。
洛阳日报社对抗洪抢险的持续报道,受到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情系灾区的市民纷纷慷慨解囊,通过晚报向灾区和铁军捐款捐物。9月初,采访组回洛,9月18日,参与抗洪救灾的驻洛官兵凯旋,38万名各界群众夹道欢迎,晚报见证、记录了这一盛况。
“奔赴前线采访,是记者肩负的使命与担当。”郭万志说,在那些日子里,他见证了铁军的钢铁意志,许多稿件是眼含热泪写下的。(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余子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