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卷起的宣纸缓缓展开,长度近两米,纸上鲜艳的牡丹一点点露出真容……
读者小档案
●姓名:马松奎
●年龄:76岁
●订报时间:22年
●读报感悟:晚报为洛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我的退休生活增添了色彩。
一张卷起的宣纸缓缓展开,长度近两米,纸上鲜艳的牡丹一点点露出真容……
“这是我拍的照片,影印到宣纸上了。”近日,在《洛阳晚报》创刊30周年之际,记者登门拜访老读者马松奎,见到了他令人惊艳的摄影作品,近距离倾听了他与晚报的故事。
今年76岁的马松奎年轻时当过文化站站长,跟新闻宣传工作打了近20年交道,是晚报的老朋友。
侦察兵爱读报 写得一手好文章
马松奎曾是一名军人,他于1969年参军入伍,在山东某炮兵部队当侦察兵。在部队里,马松奎业余时间喜欢读报纸,还经常给报纸投稿。
“我那时候喜欢读《解放军报》。”马松奎说,部队里报纸种类多,除了军报,他也经常看军区的报纸。时间长了,他“看会”了咋写新闻稿,也知道哪些事儿能上报纸,于是开始试着留意新闻线索,自己撰写稿件,成为当时很多报纸的优秀通讯员。
“处处留心皆学问。”马松奎说,部队里的好人好事、先进人物等他都“采访”过,刚开始比较生疏,他就照着报纸上的稿件认真学习,列出各种问题。时间长了,他摸索出不少经验。
马松奎那时还不知道,自己当成爱好的事儿会成为人生伏笔,让他将来与报纸结下深厚“友谊”。
转业当上文化站站长 他“亲密接触”考古现场
1975年,马松奎转业到当时的龙门公社,从那时起他和“文化”打了多年交道。
“当时文化、考古、新闻宣传都由我负责。”马松奎回忆,他转业后担任龙门公社的文化站站长,那时文化站的工作中有一项是文物考古。
关于文物考古,马松奎记得两件小事:有一年,文物部门到一处仓库清点文物,他作为抽调人员配合工作,当时他刚参加工作,第一次接触文物,心里十分好奇,也觉得很光荣。还有一次,他被抽调到考古现场做值守人员,近距离看到遗址从冰山一角变成一片很大的区域,他觉得很震撼,内心也对文保、考古工作肃然起敬。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马松奎经常请各领域专家到文化站里给大家讲课。在实践中,他逐渐掌握了很多历史文化、文物考古等方面知识。后来,他又成了一名摄影爱好者。
爱好摄影多年 必看晚报图片新闻
尽管过了这么多年,马松奎依然没有放下摄影这一爱好。2013年,他在第十五届全国艺术摄影大赛中获得了优秀奖。退休之后,他有了大把时间,经常背着相机,约上三五志同道合的好友外出采风。每到牡丹文化节的时候,他时不时就会去街头、公园寻找漂亮牡丹拍摄。
“每期晚报一送来,我先看图片新闻。”马松奎说,他跟新闻宣传工作打了近20年交道,又是摄影爱好者,自然对报纸上的图片新闻很感兴趣。当年,他就是在晚报上看到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建成开馆的消息,第二天就兴致勃勃地带着相机去参观、拍照。
“读晚报既能学政策又能看到身边的事儿”
“那时候我负责给大家上党课,必须得看报学习。”马松奎说,年轻时,报纸对他的工作帮助非常大,是他学习的重要“帮手”。
马松奎说,后来,他到关林镇政府担任党委委员,负责武装和宣传工作,那时候每天都要看报纸,为媒体培养了不少通讯员,最多的时候他们一个月能向媒体投二三十多篇稿件。2002年退二线后,他成了《洛阳晚报》的订户,至今已有20多年。
“我最喜欢晚报的文物考古新闻。”马松奎说,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晚报关于文物考古的新闻又快又详细,“像二里头、苏羊遗址、陆浑戎,我以前只知道一个名词或是一知半解,还是晚报上写得全”。
“读晚报既能学政策,又能看到身边的事儿,还有我最喜欢的内容,祝晚报越办越好。”马松奎说。(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赵硕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