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春天,吴敬需全程参与万株洛阳牡丹、芍药落户北京的工作,这也创下洛阳牡丹首次大规模落户外地的纪录。如今,已退休的他仍在牡丹试验田挥洒着汗水。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对于63岁的“牡丹人”、高级农艺师吴敬需来说,牡丹是事业上的追求,是长期以来的兴趣所在,更是亦师亦友的存在。
1997年春天,吴敬需全程参与万株洛阳牡丹、芍药落户北京的工作,这也创下洛阳牡丹首次大规模落户外地的纪录。如今,已退休的他仍在牡丹试验田挥洒着汗水。
1万株洛阳牡丹、芍药落户北京
1997年3月13日本报相关报道版面
1997年3月13日,《洛阳晚报》头版以《姚黄魏紫“嫁”京城》为题,报道了洛阳万株牡丹、芍药落户北京景山公园,迎接当年4月举办的“97北京洛阳牡丹节”一事。近日,主要参与人之一吴敬需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想当年,洛阳牡丹在北京城一炮走红!让咱洛阳出尽了风头!”谈及当年的经历,吴敬需两眼放光,仿佛一切刚刚发生。
1982年,吴敬需从河南农业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洛阳,进入原郊区农林局工作,由此开启了与洛阳牡丹的缘分。得益于专业对口的优势,他被分配到牡丹生产岗位上。其间,他还被国家有关部委推荐到日本交流学习一年多。
随着洛阳倾全市之力举办牡丹花会,洛阳牡丹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为加快牡丹生产、提高其经济价值,1996年,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首家中美合资牡丹苗圃——市花丰牡丹园艺有限公司(现洛阳国际牡丹园)成立,吴敬需担任公司经理。
1997年年初,北京景山公园向我市有关部门发函,想从洛阳移栽一批牡丹、芍药,用于打造牡丹观赏专区。吴敬需说,双方积极对接后,敲定在景山公园举办“97北京洛阳牡丹节”暨景山公园第一届洛阳牡丹艺术展。当年3月初,吴敬需接到选花任务时,我市各公园、苗圃的牡丹已枝繁叶茂、花蕾初现。“我们综合花期、品种、长势等因素,优中选优确定了1万株牡丹、芍药。”吴敬需说。
由于当年只能用拖挂货车运输,大伙儿多次调整装车方法,最终采取在车厢内搭架子的方式放置牡丹,这才既提高了运输效率,又降低了运损率。“牡丹、芍药如期运抵景山公园后,我们马不停蹄地开始栽植、管护,成活率几乎是百分之百。”吴敬需说,这为“洛阳牡丹轰动京城”奠定了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