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学习强国”编辑记者客家摇篮行主题采访活动在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市启动,数日时间,穿行在赣南的青山绿水间,在这个闽赣粤三省的交汇之地,却经常给人恍然置身于中原之感,因为这里95%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客家人。
在赣县区,还有着中秋节烧瓦塔的习俗。瓦塔是一种用砖头和废弃的瓦片搭建的宝塔,放入稻草和干柴后点燃,火势越旺就代表家族越兴盛。鲜为人知的是,洛阳其实也有类似的习俗。《洛阳市志·民俗志》中记载,中秋节这天,老洛阳人会让少年烧松塔,即将灰渣堆成帽状,烧至通红时,抛撒硫黄。
此次赣南行的最后一站,是位于赣县区的客家文化园。这里也是今年11月世界客属第32届恳亲大会的分会场之一,届时将在此举行祭祖仪式。客家文化园里立着五根南迁柱,反映着客家人的五次南迁历史,每根柱子也是一部血泪史。在第一根写着“衣冠南渡”的南迁柱上,刻着这样一段反映当时历史的文字:“巍巍乾坤,肇我先民;炎黄之胄,根系中原。永嘉罹难,泪辞故乡;越淮渡江,驻足皖赣……”
客家围屋(赣州学习平台供图)
客家先民迁徙多次,赣州是他们的第一站,因此赣州就有了“客家摇篮”之称。短短数日,在围屋里,在南迁柱上,在舞龙舞狮里……我们感受到了客家人的乡愁,还有客家文化和河洛文化的一脉相承。离开时,当地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洛阳也派出了一组拍摄团队来赣州采集素材,为明年的第33届世客会做准备。时空的交错和薪火的传递,在这时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我们常说,全球一亿客家人的祖籍地在洛阳。但鲜有人知的是,全国有81个洛阳村,45个白马寺,22座洛阳桥,16条洛阳江河,9座洛阳山。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宋代的靖康之乱,万安山脚下,大谷关前,见证了三次客家南迁,千百年来,他们身在他乡,但根在河洛。
客家人走过的桥,叫洛阳桥,喝过的水,叫洛阳江,吃的饺子和家乡一样叫扁食,中秋节和老洛阳一样烧瓦塔……(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李砺瑾 通讯员 巴丽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