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任何时候,解决好吃饭问题都是头等大事。眼下,河洛乡村沃野满眼青绿,357万亩小麦已经开始抽穗,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作为豫西旱作农区,“洛阳粮”的韧性和潜力从哪里来?
——来自责任上肩。
全市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决扛起粮食安全重任,始终把这一“国之大者”放在心上、扛在肩上,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实行粮食生产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压实面积和产量任务,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45万亩,有力保障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来自藏粮于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住粮食生产首先要保住农田。近年,我市一手稳面积,确保农田就是农田;一手抓质量,确保农田必须是良田。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280万亩。
来到汝阳县蔡店乡孟脑村,高标准农田一望无际,智能灌溉设备、物联网监测系统尽显“科技范儿”。“原来是丘陵坡地,现在是一马平川,土地经过整理面积扩大了,地力提升了,产量自然就上去了。”乡亲们津津乐道。
水是农业的命脉。随着小浪底南岸灌区成功试通水、故县水库灌区等工程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望天田”将变成“高产田”。
——来自藏粮于技。
农民说“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对于粮食增产至关重要。近年,我市以农林科学院为龙头,聚焦旱作农业育种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累计选育审定抗旱节水、优质高产小麦品种37个,玉米、红薯、谷子等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也取得丰硕成果。以此为支撑,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
科技当家,土地生金。高产稳产离不开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当下,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等先进技术正在全面推广应用,也将让粮食生产不断迈上新台阶。(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白云飞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