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上工装、背起洛阳铲,最近,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勘探中心考古探掘工李冲每天早早来到位于滨河南路北侧的天街保护展示工程项目工地,加紧推进项目建设前期的考古勘探工作。
李冲在工作中
换上工装、背起洛阳铲,最近,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勘探中心考古探掘工李冲每天早早来到位于滨河南路北侧的天街保护展示工程项目工地,加紧推进项目建设前期的考古勘探工作。作为该项目考古勘探的现场负责人,年仅30岁的他有“认土、打孔”的好功夫,前不久还在全国文物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得考古探掘工项目三等奖。
2小时打3个探孔 双手虎口都磨破了
“32名选手人手一把洛阳铲,在晋阳古城遗址上展开探掘,只有技术过硬,心里才不犯怵。”回忆起比赛时的场景,李冲感触最深的是“时间太紧张”。在第一场实操比赛中,他用2小时打出3个深约4.5米的探孔,因为工作强度大、下铲速度快,即便戴着手套,双手的虎口还是磨破了。
单场比赛时间为3小时,按照要求,除了打孔,选手还要完成信息记录、采集土壤包含物及绘制地层剖面图、探孔柱状图等。李冲忙而不乱,从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比赛很有挑战性。”据他观察,现场大约有一半选手没有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比赛。
别看选手们都用洛阳铲,打出的探孔差别还挺大。“一个优秀的探孔,形状要圆,直径要与洛阳铲铲头的直径基本一致,还得够直。”李冲说,考古工作以保护为先,打的探孔越小,对遗址造成的破坏就越少,在比赛中,他选择了铲头直径约4厘米的洛阳铲,“打出的探孔直径约5厘米,证明了咱洛阳铲发源地的实力”。
在第二场实操比赛中,选手要通过考古探掘发现探方内人为制造的“遗迹”。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李冲借助4个探孔,逐步确定该“遗迹”为一处墓葬,并迅速确定了墓葬的范围、深度等。“咱洛阳遗迹类型多样,我能取得好成绩得益于平时丰富的实践。”李冲说,在洛阳干考古,心里满满都是成就感。
随着洛阳铲起起落落 练就“不可替代”的绝活儿
李冲并非考古科班出身,从2018年入职至今,他在田野考古实践中逐渐成长为一名技术能手。
不会看土,别说考古。李冲的田野考古实践从看土开始,这一看,就是一年。“所谓看土,就是通过辨认土壤的颜色、质地、包含物等,判断遗迹类型、年代等信息,为后续的考古发掘工作提供参考。”李冲举例说,如果洛阳铲带上来的是多种颜色混杂的五花土,说明探到的多半是墓葬;如果是含有灰烬或腐败动植物的黑、灰、褐等颜色的土,则说明这里有文化层堆积,可进一步发掘;如果是较坚硬、密实的夯土,则可能是古代城墙、建筑台基等遗迹的线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