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道路清扫,就是服务牡丹文化节。”13日上午,在老城区魏紫路,徐保国边走边检查道路保洁情况。发现公交站的果皮箱没有及时擦洗,他立即拿起手机,拍照上传到工作微信群,督促辖区环卫公司处理。
徐保国今年58岁,是老城区环卫服务中心的一名卫生督导员,从1985年拿起扫帚算起,他已经当了38年环卫工人,如今仍坚持在一线。
1985年,20岁的徐保国先是在工厂当工人,后来因身体原因来到原洛阳郊区(现洛龙区)环卫站,成为一名环卫工人。“当时,洛阳的城市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环卫工作给人的印象是又脏又累,很多人不愿意干这一行。”徐保国说,那时道路清扫全靠人力,一人一把大扫帚,一个班组配发一辆架子车,路上的垃圾需要先用架子车拉到中转站,再由汽车拉到垃圾场进行填埋处理。
在徐保国的印象中,每年牡丹花会(文化节)都是环卫工人最累的时候。“一到花会,我们就很难有时间好好休息,从凌晨4点开始上路普扫,一天有十几个小时都在路上。”他说,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洛阳还没有机械化环卫作业车辆,环卫工人“一把扫帚扫全城”,一天下来,腿脚会出现浮肿。虽然工作十分辛苦,但很少有人喊累。当听到市民或游客夸大街扫得干净时,大家还会特别骄傲。
2001年,徐保国被调整到老城区环卫部门,此后一直负责道北区域的道路清扫。国家牡丹园是牡丹花会(文化节)期间洛阳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就在徐保国负责的区域内。他带领班组队友把辖区道路当成自家客厅一样打扫,不仅得到了市民或游客的认可,还多次被评为先进班组。他本人也多次受到表彰。
如今,洛阳环卫作业方式早已告别“人扫人拉”和“人扫车运”,实现了“机扫人保”,城市区主次干道机扫率达到100%,背街小巷机扫率超过90%。记者从洛阳市环境卫生服务中心了解到,目前全市有道路机械化作业车辆近900辆,类型有多功能吸尘扫路车、洗扫车、压缩式垃圾车、车厢可卸式垃圾车、密封式垃圾车、洒水车、雾炮车、路面养护车、墙面清洗车、护栏清洗车等数十种。机械化作业程度的提高,不仅带动了道路保洁质效提升,还极大减轻了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
随着机扫率提高,道路保洁也越来越精细。徐保国说,他刚参加工作时,环卫工作要求路面整体干净即可。如今,城市道路保洁要达到“七净七无”,对景区、商圈等城市窗口和人流量大的其他场所,还会加大保洁力度、延长保洁时间。
在环卫岗位服务牡丹花会(文化节)38年,徐保国说,他将继续坚守一线,把道路当成自家客厅一样打扫,把一座整洁有序的洛阳展示给广大游客。(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牛鹏远 通讯员 王宪国 胡惠娟 实习生 崔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