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对牡丹花会的记忆,一下子不知道从何说起,作为一名洛阳人,我经历了每一届牡丹花会(后升格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近日,市作家协会原主席、诗人艺辛说,他想跟大家分享首届牡丹花会的故事。
1983年4月,艺辛(右)和流沙河在王城公园合影(受访者供图)
“说到对牡丹花会的记忆,一下子不知道从何说起,作为一名洛阳人,我经历了每一届牡丹花会(后升格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近日,市作家协会原主席、诗人艺辛说,他想跟大家分享首届牡丹花会的故事。
1983年的首届洛阳牡丹花会,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初最为重要的节会活动之一,其前瞻的思维和敞开胸怀拥抱世界的洛阳精神,为全国改革开放时期的节会活动开了一个好头。
首届洛阳牡丹花会期间,除赏花之外最重要的文化活动就是“牡丹诗会”,市文联、省作家协会共同邀请全国著名诗人和河南诗坛新锐来洛阳赏花论诗,在那个时段的文学界算得上盛况空前。当时,艺辛在《牡丹》杂志担任诗歌编辑,因诗结缘,他和所有到会的诗人成了诗友。
艺辛回忆说,当时参会的许多诗人都是全国顶尖级的,有流沙河、牛汉、公刘、蔡其矫、曾卓、邹荻帆、严辰、骆文、刘章、田间,还有王怀让、赵青勃等。
“我当时陪着流沙河先生,问他对洛阳牡丹怎么看,他说牡丹花太大、太艳,怀疑不是真的。”艺辛说,流沙河目睹牡丹芳容之后,知道花朵都是真的,感觉就像在梦中一样。
流沙河学养甚佳。在“牡丹诗会”上,他受到了洛阳诗歌爱好者的欢迎。有一天晚上,诗人们在原玻璃厂大会堂开讲座,当主持人介绍到流沙河先生时,会场上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讲座结束后,诗歌爱好者围着流沙河先生求签名,流沙河深感其诚而来者不拒,站在那里腿都酸了还没有签完,累得趴在地上继续签。后来,他对艺辛说,洛阳的作者热情这么高,不能让他们失望。
1983年4月,流沙河赠送艺辛的墨宝
“流沙河先生在诗会间隙给我写了一幅书法作品,内容是他的一首诗《贝壳》。”艺辛说,收到流沙河的墨宝,对他真是个意外的惊喜。后来在王城公园赏花时,他和流沙河特意在牡丹仙子塑像前合影留念。
艺辛记得,“牡丹诗会”和首届洛阳牡丹花会的会期基本上一致,开了一个多星期。诗会的最后一天,洛阳的众多诗歌爱好者再次聚会,诗人公刘代表全体与会诗人向洛阳、向牡丹花会宣读告别祝词:“牡丹虽然花事阑珊,可是诗情画意长留我的心中,同志情谊长留我的心中……洛阳将永远属于春天,春天也将永远属于洛阳……假如我的心能分成若干瓣,那么,有一瓣肯定留在洛阳。”
尤为难得的是,离洛之后,许多诗人都主动交上了“作业”——把他们的游洛经历和感受写成诗作寄来,总数达43首,集中发表在1983年7月—8月号《牡丹》杂志上,诗文内容涉及洛阳牡丹、龙门石窟、关林、唐三彩、洛阳轴承厂、白居易墓、李白杜甫相会处……生花妙笔,把洛阳渲染得诗意盎然,也让城市魅力越发声名远播。
“四十年之后的今天,首届洛阳牡丹花会‘牡丹诗会’的许多参会诗人已经不在人世,年轻的诗歌爱好者大多也已年近古稀。沧桑岁月,星移斗转,不变的是人们永远对美的追求,是牡丹永远的国色天香……”艺辛说。(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余子愚 实习生 司飞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