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都我的家,一城春色一城花……”为庆祝即将到来的第4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75岁的市民王建春创作了一首歌曲《我爱牡丹花》。1983年举行的首届洛阳牡丹花会,他不仅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编者按
一朵花,开创一个节会,激活一座古都,香飘万里,享誉天下。
踏着春天的浪潮,第4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的脚步渐行渐近。岁月变迁不改办节初心,历经风雨依然常开常新。“花会40年”,对所有洛阳人来说注定是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也注定值得深深回望。
今起推出“国色映洛阳 天香伴‘城长’——‘我与花会40年’特别报道”,通过不同人对牡丹花会(牡丹文化节)的回忆,充分展示该节会创办40年来的辉煌历程和成就。同时,洛报集团将突出“移动端、视频化、交互性”互联网传播,利用“报、网、端、微、屏”全媒体报道节会盛况。敬请关注。
首届洛阳牡丹花会开幕式 兰河 摄
“千年古都我的家,一城春色一城花……”为庆祝即将到来的第4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75岁的市民王建春创作了一首歌曲《我爱牡丹花》。1983年举行的首届洛阳牡丹花会,他不仅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首届洛阳牡丹花会的举办时间是1983年4月15日至25日。为了办好这届花会,我市提出“昼赏牡丹夜观灯”方案,同时举办灯展,灯展由原市文化局文化科牵头负责,原市群众艺术馆组织实施。
那时,王建春是文化科科员,加上科长唐书荣、副科长郭玉才,他们科室一共3人。“人手捉襟见肘,压力可想而知。”王建春说,他们提前半年就忙碌起来,学习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召集相关部门研讨灯展事宜。
考虑到牡丹花会的主会场设在王城公园,游客需要购票进园赏花,而灯展的定位是公益性质,举办地点便定在了原市政府周边,即现在的周王城广场附近的人民东路、人民西路、凯旋路和中州路。
王建春清楚地记得,那届灯展共展出385盏灯,除了传统的宫灯,还有造型灯,大的如轴承厂的“儿童转椅”、矿山机器厂的“警钟长鸣”、河南柴油机厂的“航天飞机”,小的如孙悟空、“羊顶头”等。“展出的灯多数出自普通百姓之手,充分体现了广大群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王建春说。
关于布展,王建春回忆说,大多数的灯由铁丝串联挂起来,间距与高度因地制宜;担心灯展举办期间下雨将灯淋坏,他们给每盏灯都套上塑料袋;由于灯是从各个区征集来的,因此按区划片展出。
夜幕降临,五颜六色的灯亮起,成千上万的人涌入现场,开启了一场如梦如幻的观灯之旅。灯展前两天,参观者以市民为主。后来,宜阳、伊川等周边县区的群众也骑着自行车、开着手扶拖拉机前来观灯,现场出现了人山人海的震撼场面。
首届洛阳牡丹花会,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举办的首个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全市上下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是一场全民的盛会。在这次盛会上,彩灯与牡丹交相辉映。“首届灯展共吸引了近百万人次观赏,当年的热闹场景堪比今年元宵节我市举办的焰火晚会。”王建春说,后来,洛阳灯展甚至走出洛阳,到郑州等地展出,并成为与北京灯展、淄博灯展、自贡灯展齐名的全国四大灯展之一。
王建春说,首届灯展是洛阳牡丹花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辉牡丹花会、寄托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起到重要作用,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魏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