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子、划旱船、踩高跷、擂大鼓、跑龙灯……作为庆祝春节的传统压轴“大戏”,元宵节前后,我市各县区的社火表演活动热闹非凡。
跟着时代跑,让社火一直“火”下去
近年来,许多非遗传承人纷纷利用B站、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发布和传播非遗内容,不断拉近大家与非遗的距离。社火“火”了,如何做好传承和创新,让社火一直“火”下去,是不少非遗项目表演者思考的问题。
“我们的表演团队中,成年表演者的平均年龄已经接近60岁了,有再好的技术,体力跟不上也没办法完美展现。”韩景惠说,东蔡庄村“高抬故事”已经传承了500多年,要想将其持续发扬光大,必须吸引年轻人加入。今年,他计划在村里开设“高抬故事”培训班,并从村集体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对愿意学习这项技艺的年轻人进行奖励,“钱不多,但是希望大家都能来试试”。
此外,韩景惠还和村里的非遗传承人、相关文化部门专家商量,在传统的《西厢记》《天仙配》等表演剧目的基础上,结合红色文化、道德模范先进事迹等进行剧目创新,让“高抬故事”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去年,我市出台《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2021—2035)》,按照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得到全面有效的保护,传承活力也将明显增强。上承传统,下启创新,跟着时代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集大成者的社火,一定能玩出新花样,越来越好看。(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智慧 通讯员 王祝鹏 牛朝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