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洛阳最鲜明的城市特质。近年来,从“天宫”“蛟龙”到“天眼”“大飞机”等大国重器闪耀洛阳创新力量,从工业CT、高铁轴承到电子级高纯多晶硅产品等“洛阳技术”打破国外垄断,从盾构机、高速连接器到钢轨铣磨车等“洛阳制造”填补国内空白,创新持续为产业转型升级赋能。
创新是洛阳最鲜明的城市特质。
近年来,从“天宫”“蛟龙”到“天眼”“大飞机”等大国重器闪耀洛阳创新力量,从工业CT、高铁轴承到电子级高纯多晶硅产品等“洛阳技术”打破国外垄断,从盾构机、高速连接器到钢轨铣磨车等“洛阳制造”填补国内空白,创新持续为产业转型升级赋能。
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强调,洛阳有基础有条件通过创新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必须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加快转向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打通科技型企业成长路径
昨日上午,位于新安县的中钢洛耐年产1万吨特种碳化硅新材料项目,生产线一派繁忙。作为国内唯一能够生产垃圾焚烧发电用碳化硅高端耐火材料产品的企业,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一季度。
作为上市公司的隆华科技,也通过创新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在位于孟津区的隆华科技新材料产业园内,新型高性能PVC结构芯材生产线刚刚投入使用,就实现稳定批量生产。该产品用于风力发电相关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实现进口替代,将为我国风力发电等绿电关键设备全面国产化作出贡献。
高新技术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今年以来,我市出台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方案,完善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健全“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分层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创新龙头企业,构建创新型企业集群。
一组数字见证了我市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的成效:今年以来,全市新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千家大关达1113家,省瞪羚企业、省创新龙头企业分别占全省的12.5%、21.6%。
《洛阳市“十四五”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方案》提出,到2023年,全市高企数量达到1300家;到2025年,高企数量较“十三五”末实现倍增,达到1600家。坚持把创新落到产业上,打通科技型企业成长路径,洛阳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动力十足。
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
在珠海航展上,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洛阳北方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多项“洛阳创新”精彩亮相,助力国家航空航天技术发展。
在火爆开幕的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上,举办地卢塞尔的标志性建筑卢赛尔塔楼,装备了北玻股份新型玻璃产品,“洛阳创新”成为本届世界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把创新落到产业上、把主体落到企业上。
今年以来,我市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作为深化“万人助万企”活动重要内容,建立工作专班,出台专项政策,实施新一轮更高水平制造业“三大改造”,推动制造业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破“零”行动,贯通产学研用,着力破解企业创新难点堵点,引导更多企业开展有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经费、产学研合作的“四有”活动。与此同时,积极落实企业提质倍增、高新技术企业奖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平台建设及装备首台套等惠企政策,全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1年,我市研发经费投入从99.36亿元增长至153.91亿元,年均增幅15.5%。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14%增长到2.83%,连续四年居全省第一、连续三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科技创新已成为洛阳企业谋求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广泛共识,洛阳经济发展加速正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常态化实施“揭榜挂帅”实现企业关键技术攻关
近日,位于偃师区的洛阳建龙微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员正在加快推进“二氧化碳选择性吸附回收专用分子筛吸附剂”项目研发。
该项目是省科技厅首批“揭榜挂帅”项目之一,通过与南开大学的合作,项目将有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障能源安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得益于“揭榜挂帅”制度,伊川县洛阳利尔功能材料有限公司借助“帅才”,创新性地将Mg-AlON等非氧化物引入氧化物体系,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化和智能化。
我市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和未来产业谋篇布局,实施“揭榜挂帅”重大科技项目,突破制约产业发展“卡脖子”难题,催生更多产业产品迈向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关键环,有效推动风口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在常态化实施“揭榜挂帅”制度的同时,我市还将聚焦与风口产业紧密关联的关键核心技术,集聚大院大所大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力量,实施市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争取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重大科技专项,力争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把强化创新驱动作为现代化洛阳建设的战略抉择,洛阳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上正昂首前行!(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李迎博 通讯员 张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