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位于西工区的一个小区里,今年93岁、有65年党龄的李俊贤院士,正在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刚出院的他身体还比较虚弱,但这是他退休后最喜欢看的书之一,专门从单位家属院的家里带过来。
捐赠3年来,帮助了人,更传递了精神力量
尽管如今的李院士已经很少去他奋斗了一生的单位,但他3年前捐款成立的博士创新基金和困难帮扶基金,仍在发挥着作用,而且已经帮了不少人。
2019年3月11日,李俊贤院士博士创新基金首次开评,黎明院的李文江、宋新巍、白立光3位博士获得基金奖励。
对于这个结果,李院士很支持,3位博士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李文江采用新方法合成某新型功能材料,在产品纯度、收率、操作安全性、规模放大等方面显示了极佳的优越性;宋新巍突破国外专利技术保护,独创了新型环保绝缘气体的新合成工艺路线,并率先成功制备出产品,实现了该产品研发技术的国产化;白立光采用变革性技术,开发新一代蒽醌加氢催化剂,完成小试阶段研究,在生产能力和应用适应性上取得较大突破。
黎明院主管科研工作的副总经理于文杰,同时也是李俊贤院士博士创新基金评委会的主任,他说这3位博士的研究课题获得突破性进展,有望成为黎明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李院士成立的困难帮扶基金,则以另一种方式帮助着黎明院的职工们。
王晓红是黎明院的一名内退职工,她的儿子在2岁多时不慎从4楼坠落,头部多处骨折、出血,昏迷不醒,巨额的治疗费压垮了这个家庭,后来她从李俊贤院士困难帮扶基金获得1万元救助金……
“这3年来,创新的激情、帮扶的爱心一直在黎明院职工中传递,每一次大家都能感受到李俊贤院士崇高精神的力量。”黎明院党委书记、总经理韦永继说,如今在黎明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弘扬,互帮互爱已蔚然成风……(记者 李砺瑾 贾臻 通讯员 张云众 文/图)
记者手记
“我这一生为国家做了一点点事”
前阵子我又去看望了李院士,和3年前相比,他的身体差了不少。他和老伴儿住在山下的这个家,装修简单,简陋的室内陈设显得房间空荡荡。茶几上的那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我很熟悉,因为3年前在他位于黎明院家属院的家里就见过。当时这本书放在一个从学校淘汰下来的小课桌上,那是他每天看书的地方。
尽管现在的李院士思维能力大不如前,但他一直拿着荔枝让我们吃。采访结束后,老伴儿扶着他送我们到电梯口,看着电梯门缓缓关上。回来的路上,我给新华社同行讲起李院士故事的时候,眼眶又湿了。他的故事我从市里讲到省里,不知道流了多少次眼泪。
我永远不会忘记3年前那个炎热的夏天,曾经让飞船升空、让卫星上天、让潜艇下海的李院士用平静如水的声音说:“我这一生为国家做了一点点事”“我是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这些年来,李院士几乎拒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如今,儿子用轮椅推着他在小区花园里散步,也没有人认识他们,更不知道这位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老人,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那类人。(记者 李砺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