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2020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年会在我市举行。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云冈石窟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及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石窟保护管理机构与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全国石窟寺保护事业发展。
23日,2020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年会在我市举行。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云冈石窟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及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石窟保护管理机构与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全国石窟寺保护事业发展。
会后,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柴晓明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从长远来讲,中小石窟寺也应该建立专业机构”
在谈到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时,柴晓明认为,石窟寺考古是考古学中很专业的内容。以敦煌为例,除了研究壁画、石窟本身,考古起到的作用很大,因为敦煌是“一带一路”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石窟寺考古对于深入认识“一带一路”具有重要意义。
与之类似的还有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这些都是由皇家开凿的大型石窟寺群,也是民族融合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对认识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发展特别是跟域外其他民族的交流,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除此之外,在对中小石窟寺的保护中,柴晓明说:“从长远来讲,中小石窟寺也应该建立专业机构。”但对有些只有一两个洞窟的小石窟,建立专业机构可能不太现实。他举了敦煌的例子,近年,敦煌周边的部分石窟由敦煌研究院统一保护管理是一个非常好的探索,在人员、经费方面有了保障。因此,柴晓明认为,其他中小石窟也可以因地制宜采取这样的保护办法,但一定要有责任单位,落实到责任人。
人才培养对石窟寺保护利用尤为重要
前段时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了石窟寺保护利用的10项主要任务。对此,柴晓明认为,在这10项主要任务中,人才培养尤为重要。
“现在全国文物系统有10多万人,但不可移动的文物有70多万处。”柴晓明说,目前文物系统还面临人才缺口,除了数量问题,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对石窟寺的保护利用,也十分重要。
对于解决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他建议,主管部门可以给文物系统尤其是石窟寺的管理保护部门增加人员编制。与此同时,还要对用人机制进行创新改革,例如通过社会参与,成立一些有科技含量的企业,来解决岗位编制不足的问题。
除此之外,石窟寺的管理机构也要苦练内功,可以从大学、职业学校等吸收年轻人和培养在职人员,让大家在实践中提升业务能力。
在专业人员的学术研讨、合作交流过程中,柴晓明建议,应该多鼓励专业机构和人员走出去,尤其是在对外学术交流过程中,对于交流的时间可以建立较为弹性的制度,以更好地促进交流合作。
中国可以牵头开展石窟寺保护国际合作
在当日的会议上,柴晓明提到,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没有石窟专委会这一机构,中国的石窟专业委员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创新。然而,石窟寺并非中国独有,亚洲不少国家都有石窟寺,在保护上大家应该互相借力,这一点中国可以带头,这也符合“一带一路”倡议。
柴晓明认为,龙门石窟、云冈石窟、莫高窟及重庆大足石刻等,都是世界文化遗产,在国际社会更要扮演重要角色。石窟寺保护管理研究不仅要在国内发挥作用,在国际上更要发挥作用,这就需要我们的石窟寺专业人员走出去,和其他国家建立联系。
例如,国际上有个和岩石力学相关的大会,其中就有石窟寺的保护内容。过去虽然国内也有专业人员参加,但人数不多,他建议以后如果有类似的机会,更多专业人员可以走出去进行交流。
当日的会议对专委会的常务副主任、秘书长及部分理事进行了调整。会议通过了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为专委会常务副主任、龙门石窟研究院副院长陈建平为专委会秘书长等。
最后,柴晓明认为,石窟专业委员会是一个石窟寺保护研究领域专家交流的平台,全国石窟寺保护研究的专家可以聚在一起,拧成一股绳,碰撞出思想、学术的火花。所以他希望更多专家能在这个大家庭里群策群力,共同为石窟寺保护作出更大贡献。(记者 李砺瑾 通讯员 王青茹 高丹 实习生 尚渊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