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荣不断,洛阳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市(州)榜单;成果斐然,“洛阳方案”破解工业污水处理世界性难题,“洛阳技术”建功人类首登月背;载体壮大,全国第12家、我省首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落户我市;转型加快,国家大数据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成功获批……
牡丹号盾构机 记者 曾宪平 摄
殊荣不断,洛阳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市(州)榜单;成果斐然,“洛阳方案”破解工业污水处理世界性难题,“洛阳技术”建功人类首登月背;载体壮大,全国第12家、我省首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落户我市;转型加快,国家大数据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成功获批……
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奋勇争先,洛阳大步向前。近年,洛阳市委、市政府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围绕构建“565”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加快环保产业、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产业培育发展,通过建好园区平台,推动延链补链,用好产业基金,为我市加快推进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由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国内首个可自由回转防疫喷雾消毒机器人在洛阳市民之家上岗 记者 曾宪平 摄
坚持“双轮驱动”,按下高质量发展“快进键”
近日,“LY1004精品拖拉机”成功问世,打响中国一拖“精品工程”第一枪。其作业噪声远低于国内同类产品,相关技术参数即使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比也不遑多让。让拖拉机带上“精品”二字,充分体现了企业加快技术产品升级、实施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
中信重工同样捷报频传:最近不仅签订一个水泥生产及配套余热发电技改项目EPC总承包合同,还成功研制出国内首个可自由回转的防疫喷雾消毒机器人等产品,彰显了科技抗疫面前的“洛阳担当”。
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就要坚持“双轮驱动”——既要立足我市产业基础,促进传统产业向产业链高端迈进,实现“老树发新枝”,也要坚持创新为第一动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实现“新树结硕果”。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新和产业变革机遇,“洛阳制造”正加速向“洛阳智造”“洛阳创造”转变。据统计,2019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近3年年均增长8.4%;全市39个工业行业中,27个同比增长,电子信息、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2.5%、20.1%、20%;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5%,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44.9%。
今年出台的《洛阳市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指出,我市下一步将围绕“565”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巩固提升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关于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快进键”正在不断按下!
在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生产现场,一批技术性能先进、可替代进口的2兆瓦风力发电机主轴轴承整装待发 记者 潘郁 摄
推进集群发展,打造高质量发展“新载体”
没有红毯,没有礼花,2月底中国移动洛阳中部云谷项目开工建设。现场虽低调,却难掩项目亮眼气质。
作为我市在新兴数字产业发力的重点项目之一,位于洛阳大数据产业园的中部云谷项目,将以中原大数据云计算中心为基础,加速我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项目建成后,预计吸收高层次人才就业500人,年营业收入超过12亿元。
年初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抓集群发展,推动六大产业园建设提速提效,持续补链、延链、强链,加快形成更多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重点项目接连落地,企业创新遍地开花:中信智能成像工业CT项目中试基地完成样机安装调试,银隆新能源专用车开始批量化生产,格力中央空调项目进展顺利,轨道交通产业园加快实现“洛阳地铁洛阳造”,中移在线数创空间项目建成投用……
今年我市将继续强化载体支撑,加快推进六大产业园建设,力争全年实现营业收入超210亿元,同时推动县区谋划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重点推进宜阳绿色铸造产业园、伊川智能装备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现代农机装备制造业集群。
洛阳市首批“河洛英才”计划入选者、留美博士彭先兆团队研制成功的新一代扫频激光OCTA眼科成像仪 记者 潘郁 摄
实施专项攻坚,实现高质量发展“新目标”
随着2020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三大改造”全覆盖,宏兴60万吨工业三苯等195个已竣工项目进一步投产达产,洛阳石化炼油结构调整等214个项目建成投产,我市经济发展将迎来一批新的增长点。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我市将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五大领域实施攻坚行动,加快释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在转型发展攻坚行动中,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攻坚战,力争到2025年,全市制造业营业收入突破1万亿元,新培育智能工厂(车间)100个,六大产业园营业收入较“十三五”末“翻两番”。
技术人员在智能生产线上作业 记者 潘郁 摄
在创新发展攻坚行动中,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力争到2025年推动全市工业设计企业超千家。
在融合发展攻坚行动中,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力争到2025年,全市建设50个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平台)、50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
在绿色发展攻坚行动中,加快产业绿色化改造,力争到2025年,全市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13%。
在实施开放发展攻坚行动中,推动洛阳制造业“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开放,力争到2025年全市100家制造业企业布局海外。
持续推动“双轮驱动”,着力发挥集群效应,如今的洛阳不断加大“调”的力度,加快“转”的步伐,加速“质”的提升,正在奋力谱写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洛阳日报记者 陈曦 通讯员 王亚杰 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