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涧西区一家超市入口,购物的市民只需通过一扇特制的门,就能快速测出体温是否正常。这个“测温神器”是洛阳中信成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最新研发的红外测温通过式安检门。
昨日,在涧西区一家超市入口,购物的市民只需通过一扇特制的门,就能快速测出体温是否正常。这个“测温神器”是洛阳中信成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最新研发的红外测温通过式安检门。
该产品将红外测温与通过式金属探测安检技术相结合,内置高精度微型24小时动态红外体温监测仪,可实现无感测温,测量精度高。同时,该产品配置自动报警系统,当检测到疑似发烧人员后,安检门就会自动报警提醒。目前,该产品已在我市一些超市、企业投用,为我市科技战“疫”提供了有力支撑。
疫情发生以来,多项科技抗“疫”产品接连在洛问世,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洛阳力量。这些抗“疫”科技力量背后,离不开洛阳这片创新沃土。截至2019年年底,我市拥有各类研发平台载体2300余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载体88个、省级创新平台载体502个,科技人才密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三五”期间,我市围绕发挥优势打好创新驱动发展牌和实现科技创新能力更强奋斗目标,以河南自创区洛阳片区建设为龙头,不断强化人才支撑,着力实施“双倍增”计划,打通“四个通道”、促进“四链融合”,现代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日益显现,奏响高质量发展强音。
龙头效应不断凸显——
158个“洛阳支座”撑起港珠澳大桥,“洛阳连接器”为“复兴号”动车组构筑“安全线”,“洛阳创新”为C919编制“铁甲衣”……近年,“中国高度”“中国深度”“中国速度”惊艳世人,不少工程闪耀着来自洛阳的“创新之光”。
自2016年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复以来,面对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我市大胆开展先行先试,强化顶层设计,健全工作机制,搭建创新平台。目前,洛阳自创区内省级创新龙头企业和省级重大新型研发机构分别占全省的1/5和2/5,龙头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创新主体平台量质齐升——
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洛阳北航科技园、洛阳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园、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洛阳中科信息产业研究院……近年,我市深入实施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双倍增”行动,让高素质创新主体成长涌现、高层次创新平台落地发力。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创新主体、平台分别增至3293个和2332个,分别是“双倍增”行动前的2.44倍和2.41倍。
“洛阳创新”成果加速涌现——
2019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48.2亿元,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16.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4.9%……老工业基地洛阳,正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中创造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站在高处,向着更高处进发!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持续深化构建现代创新体系,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打好具有洛阳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牌”,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
昂起“龙头”。持续强化洛阳自创区这个“龙头”,加快自创区、自贸区、高新区“三区融合”,探索优化自创区“一区多园”建设,建设先进制造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培育先进制造、钛钼钨、硅光伏等优势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推进“倍增”。持续实施“双倍增”行动,力争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培育一批创新龙头企业、瞪羚企业;在智能矿山装备、生物医药、海洋工程材料等领域谋划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力争全年新建各类创新平台300个。
会聚人才。持续实施“河洛英才”“河洛工匠”计划,力争全年引进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20个以上。高水平建设院士工作站、“中原学者”科学家工作室,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洛阳日报记者 戚帅华 通讯员 张炜 姚同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