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眼识嫌犯的警用智能头盔、轻如塑料却硬过钢铁的碳纤维预浸料、夜间“自发光”的反光材料……活体制、畅通道、聚人才,不到三年时间,在我市与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光启”)合作建设的洛阳院,一件件对标行业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产品从无到有,批量走向市场,成为我市科技成果转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警用智能头盔
马丁飞行喷射包
火眼识嫌犯的警用智能头盔、轻如塑料却硬过钢铁的碳纤维预浸料、夜间“自发光”的反光材料……活体制、畅通道、聚人才,不到三年时间,在我市与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光启”)合作建设的洛阳院,一件件对标行业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产品从无到有,批量走向市场,成为我市科技成果转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1 能识人脸、车牌,警用智能头盔参展进博会
春节假期刚过,洛阳院项目经理李自东和同事早早回到岗位——从警用智能头盔到交通反光材料,产品生产和改进任务清单已经排满了时间表。
在繁华的商业街头,犯罪嫌疑人混迹于人群中,头戴警用智能头盔的巡警出现,过往人流信息同步显示在头盔眼镜上,突然,识别出嫌疑人的头盔即时发出警报,嫌犯随之落网……借助洛阳院参与研发的新一代警用智能头盔,在美国科幻大片《机械战警》中出现的类似场景已经成为现实。
在洛阳院产品展厅,记者看到了这款去年推向市场的智能头盔。乍一看,该头盔与普通警盔无不同之处,细看后才发现个中乾坤:不仅警徽处安装有迷你摄像头,还内置可伸缩墨镜,墨镜后还有一小块约手指大小的透明显示屏。
“透明显示屏是头盔的精髓所在。戴上头盔后,显示屏中文字清晰可见。”李自东说。
记者在使用者第一视角的测试视频上看到,随着电脑屏幕上随机弹出几张通缉犯照片,头盔自动识别后即时显示出每一名嫌犯的身份信息、居住地等;电脑显示汽车后,头盔又通过识别车牌号查出车主、违章等信息。
“我想到上海科技馆”“已为您规划路线……”在语音控制下,头盔显示出导航路线。在翻译界面,使用者每说一句话,头盔自动中英互译。即便碰见老外,警察也能实现无障碍沟通。
洛阳院行政院长尚少宗介绍,在去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该头盔协助上海警务人员圆满完成了人流疏导、交通管理、可疑人员识别等工作,使得“发现警情”与“出警”同步,极大提高了警务效率。
“新一代警用智能头盔背靠深圳光启技术和海量目标追踪技术,是洛阳院在智能警用装备领域的首次突破。”尚少宗说,目前,该产品已经批量供货上海、重庆地区,应用在当地安保一线。
2 创新“反射弧”短而高效,“黑科技”快速向市场转化
创新,不能闭门造车。
洛阳尖端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16年9月,是我市与深圳光启合作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
“深圳光启在超材料技术、智能光子技术、临近空间技术等领域拥有世界级的创新团队和技术成果。洛阳院的设立,畅通了前沿成果在洛落地转化的绿色通道。”尚少宗说。
作为新型研发机构,洛阳院采取“一院一企”的灵活运行模式,“一院”即为洛阳尖端技术研究院,“一企”为洛阳尖端装备技术有限公司。核心技术人员一般两头任职,既是研发骨干,又是项目经理。
在灵活的体制下,洛阳院的市场嗅觉高度灵敏,能够及时洞察客户需求,一旦发现市场需求,马上反馈给研发人员,创新“反射弧”短而高效。同时,这驱使研发人员必须带着市场需求搞研发,让科技和产业之间的“鸿沟”被逐渐“填平”。
如今,洛阳院落地转化的产品,不仅仅有警用智能头盔。硬度比钢高一倍,密度却只有钢的1/6——这就是广泛应用于高端跑车、航空航天领域的碳纤维。在产品展厅,一块汽车后备厢盖大小的碳纤维跑车扰流板,却能用一根手指轻松拎起。
研发负责人张运湘博士介绍,碳纤维成本相对较高,在高端跑车领域应用广泛。瞄准市场搞研发,洛阳院研发生产的碳纤维预浸料已批量用于高端汽车的维修和改装。
“续航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指标。车身越轻,意味着能耗越低,续航能力也越强。如果采用碳纤维车身,将大大提升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张运湘介绍,“目前洛阳院已经和宇通等新能源客车企业展开洽谈,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有望由‘洛阳新材料’助力。”
机制活,满盘活。目前,洛阳院主营业务包括功能预浸料、介质基材、电磁吸波材料、交通反光材料等,实现军工核心、军工延伸、民用三大领域30多款产品的研制、批产。
3 会聚高端人才,“洛阳智造”未来可期
李自东,中科院博士毕业。2017年开始,就职于深圳光启的李自东回到河南老家,“转战”洛阳院,负责交通反光材料的研发和推广。
关闭展厅灯光,一块块交通反光材料却如暗夜中的猫眼,反射出明亮的光,文字和图案清晰可见,仿佛能“自发光”一般……这是李自东团队研发的新型交通反光材料。
通过集成创新,洛阳院将交通标志文字、图案等信息直接打印在反光膜底膜上,替换传统手工贴膜工艺,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较传统工艺只能实现单色加工相比,该产品色彩丰富、反光率高,且标志表面的UV保护膜寿命长达十年,足以满足户外交通需求。
“洛阳院成立之前,很难想象能在家乡找到和自己专业相匹配的工作。”李自东感慨。如今,在洛阳院提供的职业平台和研发条件帮助下,李自东团队研发的交通反光材料已实现销售额近500万元,批量应用于山东高速公路,预计今年销售额将进一步增至1500万元左右。
据了解,洛阳院采取基本工资、绩效提成、股权激励相结合的薪酬激励机制,建立了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双向人才成长通道。良好的考核机制,成为李自东等研发人员竭力将研发成果落地转化的动力。
目前,洛阳院已形成6支博士牵头的研发创新团队,集聚和培养高层次人才55人,其中硕博比例达84%,开展了12项研发与产业化项目,专利申请数达206件。
“警用智能头盔等产品研发还只是开始,随着更多高端人才会聚,未来还有更多填补空白的‘洛阳智造’落地。”尚少宗话中带着自信,今年,洛阳院将再引进30到40位国内外高端技术人才,新建复合材料结构件等生产线,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5G通信等领域,填补更多全市乃至全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灵活的管理体制,带来畅通的成果转化通道和人才成长通道,成为洛阳院技术快速“变现”的强大动力源,为我市科技成果转化开创新模式,启发新思路。(洛阳日报首席记者 张锐鑫 通讯员 陈雷 化雅楠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