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面时站在楼梯口迎、告别时把对方送到楼下、向年轻人学习用智能手机自拍、聊天聊到饭都煳了……昨日,在河科大化工与制药学院的院士工作站,该院的硕士研究生董晓光说,导师李俊贤院士在他眼中,像一位邻家老爷爷。李俊贤院士的一句话,成了他的座右铭。
董晓光(右)教李俊贤夫妇用手机自拍(记者 杜卿翻拍)
见面时站在楼梯口迎、告别时把对方送到楼下、向年轻人学习用智能手机自拍、聊天聊到饭都煳了……昨日,在河科大化工与制药学院的院士工作站,该院的硕士研究生董晓光说,导师李俊贤院士在他眼中,像一位邻家老爷爷。李俊贤院士的一句话,成了他的座右铭。
李俊贤院士的一句话成了他的座右铭
昨日,在河科大化工与制药学院的河南高分子材料院士工作站研究室里,聚双环戊二烯新材料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董晓光正在老师指导下做实验。去年,他成为李俊贤院士带的研究生。
董晓光说,他第一次见到李俊贤院士是在2016年,当时在研究生毕业答辩现场,他看到作为答辩委员会主席的李俊贤院士尽管已88岁高龄,但精神很好,腰挺得特别直,在3个小时的答辩中,始终没在椅子靠背上靠一下。当时,已多次听老师讲李俊贤院士事迹的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考上李俊贤院士的研究生。
去年,初试成绩第一名的董晓光终于如愿以偿。在去年9月教师节前夕,他鼓起勇气,单独来到李俊贤院士家里。
“我还没到院士家门口,就看到他已经站在楼梯口等我了,当时我又惊讶又感动。”董晓光说,第一次单独面对李俊贤院士,他心里很忐忑。见状,李俊贤院士就像一位邻家老爷爷,给他倒茶,和他拉起了家常。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与院士近距离交谈,感慨的是这么有成就的人姿态居然低到了尘埃里,感动的是李院士谦卑的待客之道,让我从一开始的局促不安到后来的忘记紧张,再到最后恋恋不舍地离开。想起来李院士的一言一行,我的心无比踏实,尤其是他告诉我‘年轻人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结合起来’,这句话已经成了我的座右铭。”董晓光说。
和学生聊得太开心,李俊贤院士忘了灶上还烧着饭
在李俊贤院士家中,当聊到智能手机时,他和老伴儿丁大云拿出手机,请董晓光教他们自拍。“老师有一种在科研工作中养成的一丝不苟的态度,拍照时他让我先找好构图,再把手机交给丁奶奶试着自拍。”董晓光说,因为聊得太开心,李俊贤院士竟然忘了灶上还烧着饭,直到邻居闻到煳味打电话提醒才想起来。
不知不觉中两个小时过去了,考虑到李俊贤院士的身体状况,董晓光起身告辞。董晓光没想到的是,李俊贤院士坚持送他,想到李俊贤院士下楼不便,董晓光婉言谢绝,但还是被送到了楼下。
“李先生一直是这样的,我们去过他家多次,每次他都要在门外接我们,走时还要把我们送到楼下。”昨日,河科大化工与制药学院教授张玉清说,多年来,他一直被李俊贤院士身上的精神感动着,这种精神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周围的人。多年来,他一直称李俊贤院士为“先生”,这是他对李俊贤院士发自内心的尊敬。
婉拒学校高薪聘请,坚持带研究生、培养青年教师
谈起李俊贤院士和河科大化工与制药学院的缘分,张玉清说,1999年,河科大的前身洛阳工学院与黎明院签订了李俊贤院士共享协议,在李俊贤院士的指导下,洛阳工学院第一个理科硕士点获批。
2004年,已经合校的河科大在化工与制药学院成立了中国工程院李俊贤院士实验室,主要研究高分子新材料。2007年,实验室成为洛阳市重点实验室,并获得财政资助,当时李俊贤院士提出的聚双环戊二烯新材料研究课题已经开始研究,这项研究至今仍在进行,已申请了20多项专利,发表了近30篇论文,从那时起直到现在,李俊贤院士每年都坚持带一名研究生。
2011年12月,由河科大与黎明院李俊贤院士团队合作建设的河南省高分子材料院士工作站成立。
“李先生已经为学校带了10年的研究生,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也做出了很大贡献。”张玉清说,学校曾考虑高薪聘请李俊贤院士为学校全职院士,但对方婉拒了。去年,李俊贤院士和老伴儿在河科大附近做了几个月的理疗,每次他们都是上午坐公交车来,下午坐公交车回家,坚决不让单位派车接送。
当了解到目前关于李俊贤院士的视频在网上阅读量已超250万,点赞数已超91万时,张玉清说,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向李俊贤院士学习,让“年轻人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结合起来”这句话走进更多人的心里。(洛阳晚报记者 李砺瑾 通讯员 王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