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别人说自己的不是,很多人会选择反驳对方。反驳的方式有多种,“反唇相讥”逞一时口快的行为,在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看来并不可取。
听到别人说自己的不是,很多人会选择反驳对方。反驳的方式有多种,“反唇相讥”逞一时口快的行为,在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看来并不可取。
洛阳人贾谊在少年时期就很崇拜商鞅等改革家,从小发奋读书,立志长大后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
汉文帝登基后,征召贾谊任博士之职,后升贾谊为太中大夫,让贾谊为其建言献策。因为贾谊表现得太过优秀,受到不少大臣嫉妒,这些大臣在文帝面前诋毁他,文帝因此疏远他,不再采纳他的意见。后来贾谊被外放长沙,任长沙王太傅。
三年后,汉文帝又召贾谊回到京都,让其任梁怀王太傅。虽然身在梁国封地,但是贾谊依然体察政事,居安思危。多年的实践使他认识到,诸侯王的权势过大,各种制度不够完善,加上外族的侵扰,危及着中央王朝的统治。他认为商鞅变法有利有弊,它在刺激秦朝生产的同时,有违民间风俗,使家庭成员之间产生了很多矛盾,父母与子女常因一些小的利益而争吵不休。贾谊上书汉文帝,想通过这些实例劝说其汲取历史教训,然而,汉文帝并没有重视他的建议,其政治抱负始终无法施展。
成语“反唇相讥”,语出《汉书·贾谊传》:“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反唇”指顶嘴,“稽”则是计较的意思,“反唇相讥”指受到指责后,反过来和对方争辩。这种反击,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给予正面反驳,而是带有抓着对方“小尾巴”加以讽刺的意思。(洛阳晚报记者 寇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