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很多事情常常利害相关,我们做人自然也不能只顾自己,成语“休戚相关”阐释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生活中,很多事情常常利害相关,我们做人自然也不能只顾自己,成语“休戚相关”阐释的就是这个道理。
春秋时期,周朝有个贵族叫单襄公,他是一位很有眼光的长者。当时,周朝的诸侯国晋国有一个名叫姬周的公子,他因受到晋厉公的排挤,被安排客居在周朝首都洛阳。单襄公特意请他到自己家中,像对待贵宾一样招待他。
年轻的姬周虽然身在周地,但是当听到晋国有难时,他总是忧心忡忡,当听到晋国有喜庆的事时,他则跟着高兴。
单襄公十分喜欢姬周,觉得姬周有一天会干出一番大事业。
后来,单襄公得了重病,他自知时日不多,便将儿子叫到床前,郑重地嘱咐他:“我看姬周气度非凡,他虽然是个不得志的公子,可是你千万不能轻视他。他在失意时还能时刻关心自己的国家,将来很有可能成为晋国的国君。我去世后,你一定要好好照顾他。”
后来,晋国发生内乱,原来一直害怕失去权力而排挤王室公子的晋厉公被害,晋国大夫派人到洛阳把姬周接了回去,让他做晋国的国君,他就是晋悼公。晋悼公即位时虽然只有14岁,但晋国朝野上下都对他寄予厚望。
成语“休戚相关”出自《国语·周语下》,原文是:“晋国有忧,未尝不成,有庆,未尝不怡……为晋休戚,不背本也。”后来逐渐演化为“休戚相关”,意为彼此间福祸互相关联,有同甘共苦、利害一致的意思。单襄公不愧为一位会识人的长者,他懂得不管得势还是失意都不能忘本的道理,与国同喜同忧的姬周,自然能够得到他的尊重。(记者 寇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