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唐代诗词名家温庭筠的《菩萨蛮》,生动描绘了一名贵族女子晨起梳妆罢,手持铜镜细细端详的情景……在古代,人们最早以静止的水面做“镜子”,后来发展到用器物盛水做“镜子”。随着青铜制造工艺的发展,铜镜应运而生,历经了夏商周的初始期,战国、汉代的发展期,在唐朝,铜镜的铸造工艺和造型艺术达到高峰。
●国宝嘉宾:金银平脱花鸟铜镜
●所处时代:唐代
●器物规格:直径30.5厘米、重2.74千克
●出土时间:1970年6月
●出土地点:关林唐墓
●藏馆地点:洛阳博物馆珍宝馆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唐代诗词名家温庭筠的《菩萨蛮》,生动描绘了一名贵族女子晨起梳妆罢,手持铜镜细细端详的情景……在古代,人们最早以静止的水面做“镜子”,后来发展到用器物盛水做“镜子”。随着青铜制造工艺的发展,铜镜应运而生,历经了夏商周的初始期,战国、汉代的发展期,在唐朝,铜镜的铸造工艺和造型艺术达到高峰。
1970年6月,在洛阳关林唐墓中出土的金银平脱花鸟铜镜,可谓唐代铜镜的代表作品。据考证,这座唐墓的墓主人是唐代中散大夫、景城郡别驾卢廷芳的小女儿卢氏,陪葬的这面青铜镜,背面采用了唐代极为流行的金银平脱工艺,通体以金、银丝片装饰,配以莲花、牡丹、蝴蝶、鸾凤等寓意吉祥美好的花鸟纹。
这面“化妆镜”清晰度如何?在古代,有一套打磨镜子的标准流程。磨镜所用的固定平台为“磨镜砖”,在磨镜砖上用刮刀修整镜面,可使其表面光滑平整,而后再对镜坯进行“高清”处理,《淮南子·修务训》中记载:“明镜之始下型,矇然未见形容;及其粉以玄锡,摩以白旃(音同沾),鬓眉微毫,可得而察。”原本昏暗的镜坯,经过锡粉和毛毡的打磨,连头发、眉毛等细微之处都可以清晰照出。如果镜面磨损或不再清晰,还可“维修保养”。在唐代,专门从事磨镜职业的磨镜客随处可见,有诗歌为证,如诗人王维在《郑果州相过》中写道:“丽日照残春,初晴草木新。床前磨镜客,树下灌园人。”
此外,铜镜在发展过程中还逐渐有了辟邪、占卜等功用,其精神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零落雪文字,分明镜精神。”
珍藏在洛阳博物馆的这面铜镜,跨越千年,不仅映照出大唐盛世的匠人精神与生活风貌,也见证了中国铜镜独特的发展历史。(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孙晓华 通讯员 魏薇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