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下云长——关公文化展”在山西博物院开幕。在诸多精品文物中,一枚铜印引来不少观众围观。它是出土于洛阳的三国时期曹魏大司马曹休的私印。
铜印
近日,“天下云长——关公文化展”在山西博物院开幕。在诸多精品文物中,一枚铜印引来不少观众围观。它是出土于洛阳的三国时期曹魏大司马曹休的私印。
2009年4月,考古工作者在连霍高速洛阳服务区东侧调查钻探时,发现了一座大型墓葬。该墓葬坐落于大汉冢东汉帝陵陵园和朱仓东汉帝陵陵园之间,位于东汉陵园的核心区。墓坑南北宽21.1米、东西长15.6米,墓坑东侧的中轴线上还延伸出了一条长35米、宽9米的斜坡墓道。
考古现场航拍
随着发掘工作不断推进,现场考古人员发现,该墓葬形制复杂,除了拥有斜坡墓道,墓室还被分成了甬道、前室、后室、耳室、北侧室和南部双侧室,各墓室全部采用砖券拱顶,前室为前堂,后室、北侧室、西南侧室分别安葬墓主人和合葬者,东南侧室和耳室为器物间。
该墓使用楔形和条形两种墓砖,最大的墓砖长46厘米、厚10厘米、重50公斤。在楔形砖上发现有“第一”“第二”“第三”“左”“右”等朱书文字,且位置排列有序。在一些砖上,还发现了戳。考古专家推测,这是建材质量保证的一种体现,也意味着这座墓葬的建造不是个人行为。
虽然位于东汉帝陵核心区,但是这座墓葬有着明显的曹魏时期特点,墓葬上面没有前朝墓葬流行的大型封土堆和陵寝建筑痕迹,墓下有槽沟,是典型的薄葬墓。与墓道朝南的东汉墓葬不同,它的墓道朝东,考古学家根据墓葬形制结构推断,这是一座东汉晚期到曹魏时期的贵族墓葬。根据史料记载,公元190年东汉京都洛阳遭董卓之乱,宫阙皇陵被洗劫一空,一把大火烧得洛阳方圆200里内宫庙尽毁,鸡犬不留。考古专家推测,东汉皇陵被付之一炬变为废墟,或许成了后来这座大型墓葬出现在这里的原因。
遗憾的是,这座墓葬被盗严重,墓室及甬道上方共发现从唐宋到近代的6个盗洞。目前出土的随葬品数量很少,除了在南侧室出土经修复成形的四系罐等多件陶器,前室角落还出土了一枚鎏金铜带钩及重250克的铜权。
铜带钩
这会是谁的墓葬呢?考古人员在清理发掘的过程中充满了期待。不久,大家在墓葬后室发现了一枚边长2.4厘米的桥形纽方形铜印,随着附着在上面的泥土和绿锈被一点点清除,印章上刻画的篆书白文让人眼前一亮:曹休!考古专家一致认为,这枚铜印应是墓主人的私印,为墓主人的身份和墓葬的年代提供了确切的证据。
根据《三国志》记载,曹休作为曹操族子,东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开始随曹操征伐,他经历曹操、曹丕、曹睿三代,率军打仗战功卓著,官至大司马,是曹魏的高级将帅,位在三公之上。而在曹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曹休与吴军战于石亭,遭遇惨败。他上书朝廷谢罪,魏明帝虽不予问责,但他仍惭愧愤恨,疽发于背而死,被葬于洛阳邙山。
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曹休墓是首次发现的有明确纪年和墓主人姓名记载的曹魏时期贵族大墓,对认识东汉、曹魏时期墓葬有重要参考价值。(记者 智慧 通讯员 郝君涛 本文图片由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