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有旧族,迁徙名客家”,遍布世界各地的客家人自称“河洛郎”。客家人根在河洛,体现在各个方面。
泉州的洛阳桥、洛阳江
五次大南迁成就“洛阳”遍江南
全国像洛阳这样的古都有好几个,如西安、北京、南京等,但像“洛阳”这样“遍布全国”的,在全国还是绝无仅有的。据统计,全国共有81个洛阳村、10个洛阳乡(镇)、22座洛阳桥、16条洛阳河(江)和9座洛阳山。那么,这些地方为何叫洛阳?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这与历史上的5次洛阳原住民的大迁移密切相关。
洛阳人的第一次大迁移,源于“八王之乱”和接踵而来的“五胡乱华”,距今约1700年。战乱加上自然灾害给洛阳、河洛和中原大地造成了极大灾难,广大汉人难以生存下去,纷纷南迁。洛阳人的第一次大迁移,主要落脚在江淮、长江三角洲、闽南地区,很多河洛人聚集在东晋的都城——今南京一带。
第二次南迁发生在“安史之乱”,这次迁移规模较小。洛阳被叛军攻占后,战乱不断,大批居民辗转到现在的江苏南部、浙江、福建一带。
第三次发生在唐末,这又是一次大规模迁移,人口上百万。受黄巢起义、军阀割据等影响,洛阳地区战乱不断,原住民向江浙、福建、广东、江西迁移。
第四次发生在南宋初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宋室南渡”。北宋灭亡,大批皇亲国戚、官吏、平民向今天的苏南、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等地迁移,人口逾百万。
第五次发生在宋末元初。由于河洛一带元金连年交战,河洛人开始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南迁。特别是在宋室灭亡后,南迁的河洛人再次南进,而原来居住在闽粤赣“金三角”的河洛人,开始向台湾及海外大量迁移,形成了现在台湾人的主体——客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