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万里茶道上的晋商,对“保护神”关羽崇敬有加,所建会馆内必供奉关羽,甚至不少会馆本身就是“关帝庙”。而处于万里茶道交通核心地位的洛阳,则因为有一座最高级别的“关帝庙”——关林,成为来往客商的“打卡胜地”。
关林内景
行走在万里茶道上的晋商,对“保护神”关羽崇敬有加,所建会馆内必供奉关羽,甚至不少会馆本身就是“关帝庙”。而处于万里茶道交通核心地位的洛阳,则因为有一座最高级别的“关帝庙”——关林,成为来往客商的“打卡胜地”。
忠义仁勇为晋商提供精神依托
关林,是关羽的首级埋葬地,自东汉末年初建至今,已有约1800年历史。千余年来,关羽在人们心目中既是财神,又是保护神,并被看作忠义仁勇的“代言人”受到爱戴,加之他与晋商是山西同乡,于是便成了晋商寄寓“求财、保平安”祈愿的不二人选。
万里茶道山水迢迢,晋商入河南后,有多条道路可选。然而,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奔着洛阳而来。在这里,商人们除了重整驼队、中转休憩,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到关林,拜关羽。
明清时期,上至朝廷下至平民百姓,都对关羽崇敬有加,全国各地供奉关羽的庙宇不计其数。为什么晋商一定要到关林来拜谒?“因为关林是御笔亲封、最高级别的‘关帝庙’。”关林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关林的称谓随着历代皇帝敕封关羽的不同封号逐渐变化,且级别不断升高,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这里被御笔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林”,“林”为圣人之墓。
随着万里茶道日益繁盛,前来关林拜谒的商人们络绎不绝。“自清代以来,晋商经常在关林举办大型祭祀活动。”该负责人认为,关公的忠义仁勇,被晋商奉为“企业文化”和“做人操守”,而关林,则逐渐发展成万里茶道上一处独有的情感凝聚之所。
关林碑记留下“茶道印记”
作为万里茶道的开拓者和主力军,晋商实力雄厚,在拜谒关林的同时,他们也纷纷出资,对关林进行精细修缮,以表达对关羽的崇敬之情。
这些“茶道印记”,在关林内现存的大量碑记上,有详细记载——
●《山陕商人为添建戏楼甬道等施银碑记》
石碑位于关林舞楼台基东侧,通高约3米,立于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此碑记内容,是山西、陕西两地商人为添建戏楼和甬道的施银记录:“今将添建关陵庙前戏楼、月台、甬道、东西牌坊,在洛行商山陕商人所捐银数、姓名开列于后……”
从碑文中可以看到,参与此次捐资的山西、陕西商号共有43家,其中不乏潞泽商帮、晋中商帮等大商号,累计捐银达1245两。
●《重修关林祠宇后记》
石碑位于关林甬道东侧,通高将近3米,立于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碑文记录了关林一次重修工程的修补、捐资事项:“……大殿七间拆卸重修……东西鼓楼补修……廊内甬道修辅……”此次工程共耗资340两白银,其中山西商号捐资200多两。
除了上述捐款,在关林现存的十余篇清代碑记中,都可以看到沿万里茶道来到洛阳的山西、陕西、安徽商号或经营者名称,即便捐资由官员领头,“大头”也来自各行各业的商人。
万里茶道引关注茶马御使来到洛阳
万里茶道虽由民间商人自发开辟,但其繁荣兴盛,离不开清政府的大力支持。该负责人认为,从关林现存的《关帝冢重建廊庑碑记》中,依稀可以推测,当时朝廷对万里茶道的重视程度颇高。
该石碑立于冢前东侧,通高4.1米,厚34.5厘米,是关林现存清代碑刻中最厚的一件。该碑记载了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靖逆侯、靖逆将军张治国率先出资重修关林廊庑,许天宠等79名各州县官吏后捐金计修东西廊庑40间的事件。其中,“巡视茶马御使梁熙”引起不少专家学者注意,他们认为,茶马御使来到洛阳,说明当时万里茶道的经济活动已引来朝廷关注,而洛阳在其中处于关键地位。
万里茶道还为洛阳的商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不少商人在拜谒关林时发现商机,纷纷将商品拉到这里售卖。于是,关林庙会由原来的民俗活动,转变为城乡物质交流、调剂余缺的商品经济活动。数百年来,关林庙会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
关林的历史底片上,烙印着万里茶道一个个商贸和文化交流的永恒瞬间,它所承载的悠久历史文化和深厚情感,值得您走近细细品味。(记者 智慧 实习生 王奕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