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新闻 | 图片 | 洛阳
“世界非遗”二十四节气,源于洛阳!

立冬已过

冬至还会远吗?

洛宁县罗岭乡的洛阳三彩国际陶艺村(爱和小镇)

  相信到了冬至那天,妈妈一定会提醒你:“记得吃饺子,不然冻掉耳朵哟。”

  如果非要发挥杠精精神,问妈妈这些有没有啥科学依据,她一定会说:“老祖宗传下来的嘛。”

  等等,这次要找不出来这位老祖宗,就不是杠精本杠了。

  不过,说这句话的老祖宗名字我确实没找到,却找到了一个重要的人物——

  不仅咱们这座洛阳城是他在几千年前营造的,就连几千年来对中国有深刻影响的二十四节气都是从他这儿,从咱们洛阳地区开始的。

  这个人就是周公。

  他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

  没错,就是咱们看的那个《封神榜》里面,讨伐商朝纣王的那个姬发——的弟弟。

  要说他和洛阳的故事,那可海了去了,他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还营造了洛邑,就是周朝的都城成周城,还在洛阳制作礼乐。

  咱洛阳定鼎路上的周公庙,就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元圣”周公建立的。

  其实在周公之前,我们的老祖先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发现,一年之中,太阳投射到地面上的日影长度总是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于是人们便利用日影的长度变化来判断时间与季节。

  这也是没办法事儿,谁让咱们国家古代是个农业国家,只有掌握了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才能有个好收成填饱肚子嘛。

  于是早在黄帝时代,就派专人“考定星历,建立五行”,来观测气候变化,指导农业生产了。

  到了周朝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

  武王伐纣成功,建立了周朝,下来就是定都了,他想把王都定到一个“天下之中”的位置,这样四方诸侯来朝走的路程都是一样的,也方便管理民众。

  老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这么重要的事儿,武王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周公便带着一队人马出发了。

  那到底哪里是“天下之中”?依据是啥?他是怎么测出来的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周公手里就有这么一件趁手的工具——土圭。

  别小看这个简单的仪器,它可是中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了,也叫圭表,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

  至于依据,《周礼·地官·大司徒》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

  今天大家都知道,我国处于北半球,“冬至”那天白天最短,日影最长;“夏至”那天白天最长,日影最短。

  周公认为,夏至那天日影长“尺五寸”、冬至那天日影长“丈三尺五寸”的地方就是“地中”。

  最后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一个地方,那就是洛阳。

  说到这儿,您也许会问,为啥“尺五寸”“丈三尺五寸”的地方就能是“地中”呢?

  别急,这和咱们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有关,这两幅图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之理,被誉为"宇宙魔方",它们就是河图洛书。

  洛书图中“纵、横、斜”三数之和均为“十五”。

  《易纬·乾凿度》说:“《易》一阴一阳合而十五之谓道。”

  因此,夏至那天日影长“尺五寸”(即“十五”寸),正合“阴阳和合”的“十五”之数。

  河图是由“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有机组合而形成的宇宙图式。

  观测日影的表竿高“八尺”即八十寸,再加上天地之数“五十五”,即可得出“丈三尺五寸”的长度。

  因此,冬至那天日影长“一丈三尺五寸”的数值,与表竿高度和“天地之数”之和正相符合。

  这两个蕴涵着神祕的阴阳数理的数据,便是周公在夏至、冬至两天,在西周成周城观测到的日影数据。

  至此,夏至和冬至一确定,加上春分和秋分,这四个节气无论东西方都有。

  除此,我们的“二十四节气”的命名还反映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等,其中——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

  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

  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市文化广电与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科负责人说,河洛一带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重要发源地和实践地。

  当前洛阳及周边地区的农耕仍严格按二十四节气的更替运作,并流传有大量的农谚、俗语及歌谣,一些节气还和民间文化相结合,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例如宜阳农村的“冬至习俗”。

  相传从周朝开始,冬至节即举行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汉朝以后,冬至成了岁时的重要节庆。

  在栾川,谷雨节气有打鱼习俗。

  陶湾镇鱼库村伊河拐弯处岸边,有一自然山洞,每年“谷雨”当天,鱼从洞里成群而出,周边群众争相去“打鱼”,日打鱼300~400斤,“谷雨”过后消失。

  当地还流传着一句谚语:“谷雨谷雨,鱼库打鱼。”

  豫西地区,处暑还有“打秋”习俗。

  处暑时分天气逐渐转凉,部分秋季山果如核桃、大枣、板栗成熟,需要用竹竿等工具打落,民间称之为“打秋”。除此之外,河洛地区还有白露做凉粉、霜降吃柿子、小雪送寒衣等习俗。

  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由此可见,洛阳所在的河洛地区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重要发源地和实践地。

来源: 洛报融媒    2019-11-28 11:15 [ 责任编辑:王轩 ] 返回洛阳网首页>>
热点图片
版权声明: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79-65233520
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简介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豫ICP备0501746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4112017000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608238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豫B2—20060064  
网络服务:(0379)65233606 65233616 业务咨询:(0379)65233618 65233767 传真:(0379)65233529
地址:洛阳新区开元大道218号 报业大厦22层 邮编:471023
本站法律顾问 北京盈科(洛阳)律师事务所 张运超律师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79)6523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