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60年,共有一万多件文物出土。从象征王权的青铜礼器到造型精美的玉器、绿松石文物,再到种类繁多的陶器、石器,其中不少重量级文物的横空出世,为研究中国最早王朝都城的兴起、探寻中华文明之源提供了有力支撑。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60年,共有一万多件文物出土。从象征王权的青铜礼器到造型精美的玉器、绿松石文物,再到种类繁多的陶器、石器,其中不少重量级文物的横空出世,为研究中国最早王朝都城的兴起、探寻中华文明之源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开放,一些“超级国宝”将集中亮相。它们长啥样?出土背后有哪些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大型绿松石龙形器
该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龙头隆起于托座上,呈浅浮雕状,吻部略微突出。鼻梁由三节半圆形的青、白玉柱组成,蒜头状鼻端由绿松石雕成。两只梭形的眼眶内,凸起一双白玉眼睛,眉目连接天地。2000多片绿松石“鳞片”,拼合成70厘米长的龙的形状。当你从上面俯视它时,似乎感觉它在游动;当你贴近它的头与其对视时,又会觉得它的白玉双眼在瞪着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介绍,该绿松石龙形器2002年出土于二里头遗址3号宫殿基址的一个贵族墓,放置于墓主人的右臂之上,呈拥揽状,一铜铃置于龙身之上。墓主人脖子上还挂着一串海贝,腰部放置一个铜铃。
出土过程中,为保证绿松石片不散乱,考古工作者跪在地上,用细竹签剔掉绿松石片上的土,甚至跪下来一小时不挪窝。
为保护文物安全,考古队借来狼狗,对墓葬进行“一级守护”。由于绿松石片原来镶嵌在已经腐朽的有机物上,现场清理得越仔细,将来可能越不好保存,在获取了墓葬的基本材料后,考古工作者将其整体套箱起取,运回北京的实验室清理。
“这件绿松石龙形器龙用工之巨、体量之大、制作之精之巧、用绿松石片之多,粘贴镶嵌技术之高超,令人叹为观止,在目前所见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独一无二。”许宏说,该文物的出土,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有的学者认为,它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是真正的“中国龙”。
兽面镶嵌绿松石铜牌饰
从整体看,这件兽面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外部轮廓大致像盾形,束腰,以青铜铸成主体框衬,上部略宽,下部内收,两侧各有对称环纽。长约16.5厘米,宽8至12厘米,略微拱起的弧形铜胎上,300多颗绿松石镶嵌其上,历经3500多年仍纹丝不动,丝丝入扣,光洁依旧。
在古兽上挑的眼眶里,一双浑圆的眼睛,目光如炬,透过3500年的时光,与你对视。变化角度仔细一瞧,绿松石片的造型,被打磨成山字形、梯形、长方形、圆形等,古铜色与蓝绿色相间的绿松石交相辉映,仿佛窥见其持有者的贵族气派。
据介绍,该兽面镶嵌绿松石铜牌饰1984年出土于二里头遗址11号墓。考古工作者清理墓室时看到,墓主人骨架已朽,只剩下几颗牙齿,随葬品众多,有铜爵、铜铃、璧、圭、刀和漆盒等器物。这个造型、工艺堪称完美的兽面镶嵌绿松石铜牌饰保存得非常完好,它静静地安放在墓主人胸前。
我们知道,在二里头时代,绿松石与玉器一样,属于礼器范畴,是贵族阶层的高端消费品,具有身份象征意义。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类似铜牌饰共3件。这些铜牌饰品制作精美,代表了当时高超的绿松石镶嵌工艺。它的发现,将我国镶嵌工艺的发端提前了一两千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副队长赵海涛介绍,四川三星堆遗址、甘肃天水以及英国、美国、日本等地共有10余件发掘或传世的类似铜牌饰,他们的时代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第三期到商代之间,来源或许与二里头文化有关。
乳钉纹青铜爵
该乳钉纹青铜爵高22.5厘米,流尾长31.5厘米,壁厚0.1厘米。钉形短柱,束腰平底,腹部一面有两道凸线,中间排列5颗乳钉,右侧有便于端握的耳形握手,下部为三根尖足,细长,向外撇。杯口窄长流(倒酒的流槽)、尖长尾,斟酒时,酒从长流中流出,既好看,又实用,制作精美,堪称国之瑰宝。
该乳钉纹青铜爵1975年在二里头遗址被村民发现,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完整青铜酒礼器之一,被称为“华夏第一爵”。
乳钉纹铜爵是夏代青铜冶铸技术的实物见证,是王权的象征。这件青铜爵的内外范浇筑新工艺,代表着中国青铜铸造的飞跃性发展,促使二里头跃升为时代的“黑马”。
牙璋
长54、宽14.9厘米,该牙璋是迄今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四件牙璋中,体积最大的一件。全器由器身和柄部以及两者之间的阑组成,器身前端有微斜而内凹的刃,柄部有圆孔,首与阑部较宽,中部稍窄,首部顶端作斜锐角形内弧,成双夹,阑上刻有细直纹,后部两阑间有扉牙。器身光滑,质地细腻,堪称艺术珍品。
该牙璋1980年在二里头遗址三号墓出土,位于圪垱头村公坟之南,附近地势高亢,西距一号宫殿遗迹约350米。该墓葬内,还发现了红漆皮木棺痕迹,牙璋位于墓的中央位置,上下对向。
据介绍,玉璋为我国古代贵族举行朝聘、祭祀和丧葬时所用的礼器。从该牙璋的造型、纹样和做工等,可以肯定当时琢玉技艺的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精巧细致的程度,奠定了日后中国玉器文化走向辉煌的坚实基础。
“二里头文化晚期和二里岗文化时期,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中原地区出现了典型的张咀兽头式牙璋。商代中晚期,与中原地区相似的牙璋陆续出现于长江流域的三星堆遗址、岭南的福建、广东、香港,甚至直抵越南红河三角洲,说明以二里头为核心的中原文化向外强势辐射,彰显了二里头文化在同时期无与争锋的强者与核心地位。”赵海涛说。(洛报融媒记者 常书香 通讯员 王勤 图片由二里头工作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