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根在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曾长期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客家先民从河洛地区大规模南迁,将华夏文明播撒到世界各地。在日前结束的根在河洛——客家文化学术交流会上,海内外客家文化研究专家就洛阳与客家人的历史渊源、客家文化的时代精神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纷纷表示客家文化根在河洛,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共建“一带一路”添砖加瓦,积极作为。
客家文化根在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曾长期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客家先民从河洛地区大规模南迁,将华夏文明播撒到世界各地。在日前结束的根在河洛——客家文化学术交流会上,海内外客家文化研究专家就洛阳与客家人的历史渊源、客家文化的时代精神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纷纷表示客家文化根在河洛,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共建“一带一路”添砖加瓦,积极作为。
洛阳是客家先民首次南迁集散地
洛阳处天下之中,为四塞之地,扼河东、关中,控驭关东、江淮。在中国古代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中,“长安—洛阳”这一条交通线处在枢轴地位,这与洛阳长期作为统一王朝的都城分不开,也决定了洛阳长期以来是四方财富和人口流转的集散地。
历史上,洛阳是河洛文化重镇,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尤其在唐宋以前,政治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时,洛阳的治乱安危常常是天下盛衰的风向标。
“在中国古代北方的历次重大事变中,洛阳是北方人迁徙江南的重要集散地,而客家人的形成与北人南迁有密切关联。”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楼劲认为,南迁北人在江南地区的生存发展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族群,这就是客家人。所以说,洛阳是早期客家先民开始南迁的重要集散地。
目前,关于客家人首次南迁的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东汉初年,一种认为是西晋后期。“虽然这两种说法在学界还有争议,但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是东汉还是西晋,都城都是洛阳,客家先民是从今天的汉魏洛阳故城遗址所在的地方首次出发南迁的。”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王东说。
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一脉相承
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洛阳是河洛文化的重要发祥地,13个王朝在此建都,100多位皇帝在此执政,丝绸之路和隋唐大运河在此交汇转接,厚重的历史在这里留下了众多宝贵遗产。
“中原有旧族,迁徙名客家”,客家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支,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一脉相承。
楼劲认为,河洛文化大致可以概括为华夏传统、礼乐文明、衣冠名族、农商社会四个要素,在此基础上,客家人在各个阶段迁徙生存发展的历程中,不断适应江南地区的生存条件,从血缘到文化与南方各族相互交流融合,相互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孕育出温柔敦厚的诗书之教、开放进取的创业精神、兼容并蓄的族群关系、交流融合的思想争鸣,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客家文化的底色。因此,弘扬和挖掘洛阳的历史文化资源,厘清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的多重历史关系,对于团结全球客家人,推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擦亮洛阳的“客家祖源地”招牌
“客家人经历漫长的五次大迁徙,一路走来,顽强地生存下来并开枝散叶。”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总会长张润安说,长期的流动和迁徙并没有打散客家人的凝聚力,反而形成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海纳百川的胸怀。
他认为,每一位客家人,既是客家文化薪火相传的继承者,也是河洛文化走向世界的传播者。要积极整合客家人丰富的人脉、财富等资源,朝着“强化客家、创新客家、和谐客家、大气客家、传承客家”的目标而共同努力,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广泛交流合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添砖加瓦,积极作为。
“洛阳是伟大的城市,客家人带着灿烂的河洛文化一路南下,逐步走向了世界。”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蒋晔建议,在洛阳举办首届全球客家博览会,汇聚客家人的智慧,为洛阳的改革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如何把客家祖源地的牌子擦得更亮?王东表示,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挖掘、整理、提炼客家文化,讲深、讲透、讲好洛阳与客家人的历史渊源,在客家文化发展交流中有更大担当、更大作为,通过文化连接国内外客家人的交流合作,把洛阳打造成为全球客家人的精神家园。(洛阳日报记者 朱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