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与牡丹一生相守,不离不弃。“夜惜衰红把火看”的故事就发生在他身上。当时白居易任职的翰林院种了很多牡丹,进出可见,终日可赏,他为什么还要在深夜点起火把观赏呢?
开栏语
我国人民自古爱花,文人雅士更是为花而痴,与花结缘。对于国色天香的牡丹,文人们更是宠爱有加,不仅写下了无数传世诗篇,而且演绎了“醉酒咏牡丹”“把火观牡丹”“披蓑赏牡丹”“梦中观牡丹”等脍炙人口的赏花逸事。今起洛阳日报开设《牡丹醉赏》专栏,刊发我市知名学者李有刚加工整理的古人赏花逸事。敬请关注。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与牡丹一生相守,不离不弃。“夜惜衰红把火看”的故事就发生在他身上。当时白居易任职的翰林院种了很多牡丹,进出可见,终日可赏,他为什么还要在深夜点起火把观赏呢?
结缘白牡丹
白居易自幼即聪慧好学,五六岁时已会写诗。十六岁时,白居易踌躇满志地来到长安求仕。然而,他的求仕之路处处碰壁,四处拜访求助都遭到了冷遇,怀才不遇的白居易心情郁闷至极。就在这时,他与牡丹不期而遇。
长安花多,这年牡丹花盛,人们争相观赏。心情灰暗的白居易为了排遣忧闷,也随人流走进了牡丹园。白居易惊奇地发现,人们对洁白如玉的白牡丹漠然视之不屑一顾,甚至乱采乱折,使白牡丹枝残叶败,花朵凌乱。面对这样的情景,白居易联想到自己不被重视的境遇,不禁黯然神伤,怀着一腔的感忿,把一株白牡丹移栽在庭院里。
从此,白牡丹进入了白居易心中,白居易为之魂牵梦绕。一次,他仿佛看见庭院中白牡丹丛中飘飘然走出一群美丽的少女,少女们衣着素雅,宛如天宫中的仙女边舞边唱。她们唱的是什么?白居易仔细倾听,原来唱的正是他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仙音袅袅直上云霄,唱得白居易心神激荡。梦中醒来,他知道自己和白牡丹再也不能分离。
怜爱白牡丹
白居易在长安求仕无果,不得不满怀惆怅地离开了长安。母亲为了让他更好地读书和接近文人大儒,不久就带着全家从安徽迁往东都洛阳。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十九岁的白居易终于中了进士。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冬,白居易被召长安授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赞善大夫官居正五品,官职不低,但也就是东宫太子的一个幕僚,是个闲差。
春天来了,牡丹盛开。白居易在牡丹园里又看到白牡丹,白牡丹静悄悄地在一旁开放,仍然无人眷顾。白居易想起十六岁到长安求仕看到白牡丹的情景,而自己现在仍是一个不被重视的赞善,与白牡丹岂不是命运相连?于是白居易写了一首《白牡丹》诗:
白花冷淡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
应似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
白居易对白牡丹的怜爱之情越来越深,元和十年(公元815年),他又满怀同情地写了一首《白牡丹》诗:
城中看花客,旦暮走营营。
素华人不顾,亦占牡丹名。
闭在深寺中,车马无来声。
唯有钱学士,尽日绕丛行。
怜此皓然质,无人自芳馨。
众嫌我独赏,移植在中庭。
留景夜不暝,迎光曙先明。
对之心亦静,虚白相向生。
这一首《白牡丹》注入了白居易对白牡丹的无限赞美和同情,诗中倾注并贯穿了一个字,那就是“怜此皓然质”的“怜”字。
把火观牡丹
有了对牡丹的“怜”,也就产生了对牡丹的“惜”,“怜惜”是白居易对牡丹爱的特殊表达。白居易著名的牡丹诗《惜牡丹花二首》正是基于这样的感情:
一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二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惜牡丹花二首》之一讲述的是一个夜晚他与两枝已近凋残的牡丹的故事。
一年,翰林院牡丹盛开。牡丹毕竟花期短暂,加之“风雨无情落牡丹”,牡丹一朵一朵地凋落了。傍晚,白居易突然发现堂阶前还有两朵牡丹开着,便来到两枝牡丹前仔细观看,心头不禁涌起一阵惆怅和悲凉。
夜晚,似睡非睡的白居易听见一阵风声从屋顶刮过,顿时从床上惊起。他猛然想起,如果夜里起风,定会把阶前的牡丹吹落,明朝地上只会留下几片残瓣,想看也看不成了。于是他立即披衣起身,点燃一只火把,推开屋门来到阶前,尽情地观赏这两枝在风中摇曳的牡丹。
《惜牡丹花二首》之二写的则是他对花瓣已经随风飘散落入泥土的红牡丹的真情感受。
这两首诗,都围绕一个“惜”字。其一是“惜”在花落之前的最后一刻,其二则是“惜”在花落之后,其景其情跃然纸上。(李有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