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产业带动,就难以彻底脱贫;缺乏产业支撑,更难以持续脱贫。”3月28日,全市光伏暨产业扶贫现场会在嵩县召开。该县牢牢扭住产业扶贫这一关键,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抓企业、建龙头,因地制宜发展光伏、服装加工、特色农业等扶贫产业,为贫困群众铺就了小康路。
“没有产业带动,就难以彻底脱贫;缺乏产业支撑,更难以持续脱贫。”3月28日,全市光伏暨产业扶贫现场会在嵩县召开。该县牢牢扭住产业扶贫这一关键,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抓企业、建龙头,因地制宜发展光伏、服装加工、特色农业等扶贫产业,为贫困群众铺就了小康路。
1光伏扶贫,让阳光温暖贫困户
走进嵩县旧县镇马店村,昔日荒废的道路边沟已被平整,并安装上了鳞次栉比的深蓝色光伏电池板,电池板在阳光下熠熠闪光。
“过去,种庄稼望天收,一穷二白;今后,光伏发电依旧‘望天收’,收的可是真金白银。”马店村党支部书记郭来有激动地说,该村光伏扶贫项目工程装机容量485千瓦,覆盖97户300名贫困群众,户均5千瓦。目前,光伏电池板安装已经基本完成,附属工程及电网并入正在施工,预计4月底可并网发电。
光伏电站投资大,贫困村自筹难以实现。“每户5千瓦光伏设备平均需投资4万元,贫困户每户可享受户增收项目资金0.8万元,剩余3.2万元由县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国家政策性贷款解决。”旧县镇党委负责人表示。
经测算,每户5千瓦光伏电池板年发电量7000度以上,并网后国家按每度电0.98元的价格补贴。这些收益除用于工程还本付息外,每户每年可稳定分红3000元,实现长效增收。
2转移就业,在家门口稳定增收
“能照顾妈,能教育娃,家门口就业,真好!”在嵩县大章镇闫沟村的一间厂房内,近百名农村妇女正按照分工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订单充足,天天有活,忙而不累,每月工资1500元以上。”对于家门口的这份工作,大家都非常满意。
这个小车间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扶贫车间,是当地扶贫部门引进的社会化产业扶贫“金果树工程”项目,由郑州一家服装加工企业与闫沟村共同筹资建设,通过来料加工、订单生产,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就在车间对面,一栋色彩亮丽的小楼是村里新建的幼儿园。妇女们在车间上班,还不耽误接送孩子。
距离闫沟村不远的银利鞋业公司是一个大型扶贫基地。该企业拉长产业链,通过自主设计、技能培训等方式,提升产品质量,鞋子远销海外,实现了带动脱贫和出口创汇的双赢。
近年,嵩县大力发展扶贫车间经济,积极探索“贫困村(搬迁安置点)+产业园”模式,在200户以上的贫困村或搬迁安置点建设扶贫车间,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带动群众家门口就业。今年,该县将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扶贫车间37个,带动3500名群众就业。
3扶植龙头,带动千家万户增收
站在陆浑湖畔的库区乡桥北村一处高地上,四周丘陵沟壑之间,皂角、核桃等经济林十分壮观;林下也别有洞天,丹参、连翘、桔梗等中药材间作,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这里是华东医药中药材种植扶贫基地,按照林药间作、生态旅游、扶贫带动的理念,打造特色富民产业。”企业负责人表示,该基地目前已累计种植经济林、中药材1800多亩,以土地流转租金、企业打工薪金、返租经营收益等支撑群众增收。
旧县镇嘉华食用菌有限公司在开展直接就业帮扶、金融扶贫贷款入股分红、种植户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积极扶持贫困户自主创业种植香菇,由公司提供原料、技术、收购等服务,帮助群众掌握脱贫技能,年均增收2.5万元。
“抓企业、建龙头,通过企业发展、形成产业优势,辐射带动千家万户,是嵩县产业扶贫的关键举措。”嵩县扶贫办负责人表示,嵩县山多沟多,传统农业产业发展受限,而沟域经济、特色农业潜力很大。今年,嵩县将持续立足地域特色,用足用活政策,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扶植壮大龙头企业,尽快形成“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良好局面。(洛阳日报记者 白云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