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静、徐珊、陈俊威是三个爱好陶艺的“90后”大学毕业生。今年年初,他们在八里·唐文创小镇合伙开了一个陶艺工作室,除了销售自己制作的陶器,还拓展陶艺体验空间,开设陶艺学习课程。
【主角】
张玉静、徐珊、陈俊威是三个爱好陶艺的“90后”大学毕业生。今年年初,他们在八里·唐文创小镇合伙开了一个陶艺工作室,除了销售自己制作的陶器,还拓展陶艺体验空间,开设陶艺学习课程。
【历程】
-把爱好当事业
近日,在八里·唐文创小镇内的一间陶艺工作室,25岁的张玉静坐在拉胚机前,认真地教顾客制作陶器。随着她双手屈伸,旋转中的泥团渐渐有了瓶子的雏形。在她身后的木架上,摆放着不同造型的瓶瓶罐罐,有些已经上釉……
“这些都是顾客做的,等烧制好,就可以通知他们来拿了。”张玉静说。这个工作室,是她和好朋友徐珊、陈俊威合伙开的。他们都是洛阳人,曾在同一画室学习,又都在景德镇学院学习现代陶艺。
毕业后,张玉静在江西省景德镇市一家公司打工,随公司四处考察;陈俊威在景德镇的一个陶艺工作室上班,提升制作陶艺水平。在实践中,他们积累了创业经验。
去年,在外打工的张玉静、徐珊、陈俊威相继回到老家。经过考察,他们于今年年初开了一个陶艺工作室,顾客可以购买他们烧制的茶具、花瓶、装饰等陶器,也可以体验制作陶艺的过程。
徐珊说,近年,陶吧、陶艺工作室在一线城市广受欢迎,这一行业在洛阳还处在起步阶段,市场相对较大。“我们把爱好当成事业,会倾注更多的感情。”说起创业,徐珊信心十足。
-用传统手艺烧出上等陶器
揉泥、拉胚、装饰、上釉、烧窑……陶艺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其中,烧窑是关键,全部由工作室操刀完成。
陈俊威说,随着现代陶艺走进大众生活,我市的陶艺工作室普遍使用方便快捷的电窑进行烧制。他说,电窑就像家用微波炉,把捏好的胚体放进电窑,设定好时间就可以自动烧制。方法简单,但烧出的陶器色彩单一。
他们的工作室则选用了传统的气窑烧制,人工控制窑内的火候、气压、温度等。根据烧制的情况及时微调指标,烧出的陶器颜色更丰富、质地也更细腻。
“烧一窑,得10个小时。”张玉静说,为了不耽误白天营业,他们通常选择在晚上烧制。每次,三个人都一起守着,每10分钟观察一次火候。
专业是硬指标,服务是软实力。在做好产品的同时,张静玉不忘提升服务质量,他们把顾客的作品当作自己的作品认真对待,手把手指导,受到了顾客的好评。
-举办特色活动扩大影响
最近,张玉静的陶艺工作室与一些单位、社会组织、画室合作,举办了一些简单的陶艺体验活动,不少人对陶艺产生了浓厚兴趣。下一步,他们将主动出击,寻求更多的合作伙伴,举办亲子专场、情侣专场等活动,吸引更多顾客。
另外,针对不同的顾客,张玉静还设计了一些课程,目前也有不少人报名。
在陈俊威看来,在艺术品市场,作品做得好不一定卖得好,必须有人气。为了提高作品的认可度,他们在经营店面的同时,还打算设计、烧制一些作品,通过参加比赛,用成绩扩大工作室的影响。
【点评】
市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席升阳:教顾客制作陶艺的过程,其实就是“情景教学、动态教学、参与教学”的过程,激发参与者的创造性,培养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这本身具有很大的教育价值,而商业价值正蕴含在教育价值中。顾客到工作室消费,不是只看重原材料的价格、工本的价格、艺术附加值的价格,而是看重动手制作的过程,所以即使价格更贵一些,消费者也愿意把自己的作品买回去。这种把顾客创造的附加值货币化,再由店主收回的商业模式风险很低,很有前景。
【答疑】
徐珊认为,陶艺制作拥有广阔前景,但由于缺乏经验,如何打开市场是他们面临的难题。席升阳建议要锁定目标,瞄准动手能力强的儿童和喜爱制作手工的女性。可以把八里·唐文创小镇设为总部,采取“总部+基地”的模式,根据目标市场,选择在游乐园、商场等人流密集的地方建立基地,以现场展示的方式进行推广。
本报记者朱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