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关于洛阳的“四个定位”持续引发我市各界强烈反响。
连日来,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关于洛阳的“四个定位”持续引发我市各界强烈反响。各界人士纷纷表示,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是省委赋予洛阳的战略定位之一,既体现了洛阳的独特优势,又是洛阳乘势而上、顺势而为的重大机遇。我们要充分发挥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努力把洛阳建设成一座享誉中外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是众望所归,更是大势所趋。”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院长刘玉来说,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我省要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取得明显成效。纵观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河洛文化呈现出华夏历史文明根源性、传承性、厚重性等特征。当前,我市正面临重大的历史性机遇,经济社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我市的文化产业更要乘势而上,争当全省排头兵。他表示,文化是城市的“魂”,文化旅游产业是亮丽的城市名片,洛阳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应担当起核心区的责任,变文化优势为产业优势,化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加快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河南科技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高延军说,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作为拥有5000余年文明史、4000余年建城史、1500余年建都史的城市,洛阳历史厚重、文化灿烂,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要突出自身特色,只有特色鲜明,才能在众多趋同化严重的城市中凸显出来,才能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洛阳应站在全域旅游的高度,统筹规划好文化旅游产业,进一步拓宽视野、提升标杆,在历史文化资源向旅游产业优势的转化上多下功夫,打造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产品。
市文广新局局长刘三献表示,要把文化产业放在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的“大篮子”里统筹考虑,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统一高效、统筹协调的文化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和舞台艺术的创作力度,用文化创意对洛阳历史文化进行“活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双丰收;推动文化与旅游、生态等领域深度跨界融合,将文化资源优势变为发展优势和产业优势,让人民群众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全市旅游各相关行业将在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这一定位的引领下,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旅游业从规模向效益提升,由低端向高端拓展,由粗放经营向集聚发展转变。”市旅发委主任王晓辉说,市旅游部门将通过重大旅游项目建设,让一批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品牌在洛阳落地,增强洛阳旅游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生态建设的融合,提升旅游综合带动效应;通过多元化宣传推介,讲好“洛阳故事”,让洛阳真正名扬四海;通过构建多元化旅游产业体系,打造精品旅游品牌,构建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通过搭乘“互联网+”快车,建好智慧旅游服务平台,让旅游服务更加便利。
“洛阳的文物资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全国都举足轻重。这些文物资源,都是洛阳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资本’。”市文物局局长余杰表示,将创新工作方法,挖掘文物资源的文化内涵,高标准规划好、建设好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城等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重要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努力打造全国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基地,加快推动我市文物资源和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助推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洛阳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可谓适时顺势。”龙门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于迎表示,园区将进一步深挖、梳理、整合文化旅游资源,以旅游保护文物,变文物优势、文化优势、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核心优势,在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中争做引领者。通过实施“互联网+”智慧旅游体系建设,在宣传营销、景区管理、游客服务、文旅产品开发等方面,敢于担当、积极实践,为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做出更大贡献。
目前,洛阳旅游发展集团打造的八里唐文创小镇、三彩小镇、杜康古镇等文化旅游项目,已逐步成为文化旅游新亮点。该集团董事长吕宗乐表示,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这一战略定位,给文化旅游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机遇。洛阳旅发集团将坚持龙头带动,注重末端推进,树立精品意识,逐步建立体系化、差异化的旅游产品梯次发展格局,重点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产品,全面增强洛阳文化旅游产业的动力和活力,助力我市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洛阳日报记者 戚帅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