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阳博物馆,当我正欣赏一枚北魏瓦当时,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儿跑过来,大声说:“爸爸,这里有月饼!”
|
东汉津门瓦当(摄于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 |
|
|
北魏瓦当(摄于洛阳博物馆) |
|
在洛阳博物馆,当我正欣赏一枚北魏瓦当时,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儿跑过来,大声说:“爸爸,这里有月饼!”说完,他就跑了。我听后第一个反应是瓦当还真像月饼,第二个反应是叫回小男孩儿,告诉他:“孩子,这不是月饼,是瓦当。”
当在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看到东汉津门瓦当时,我忍不住想说说瓦当。
人们常说“秦砖汉瓦”,是说这一时期制陶技艺高超,也是说这类物件承载了厚重的历史。
“汉瓦”说的是瓦当,特指西汉和东汉时期用以装饰和保护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瓦当上一般刻有文字和图案,图案设计优美,字体如行云流水,属于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遗产。
瓦当最早起源于西周。早期的瓦当多为半圆形,到了秦代由半圆形发展为圆形,汉代则流行圆形瓦当。
汉代是瓦当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瓦当做工精细,图案布局讲究,显示出汉代质朴浑厚的艺术风格。
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副馆长朱晓辉介绍,这枚津门瓦当出土于洛阳,是继东汉孝女黄晨、黄芍合葬墓出土津门瓦当后,我市仅见的第二枚津门瓦当。
或许你要问津门在洛阳吗?北魏的《洛阳伽蓝记》会告诉你:洛阳南侧有四座城门,最西边的城门叫宣阳门,汉代时叫津门,魏晋时改名为津阳门。
津门瓦当,历经岁月的流逝告诉我们,当时的洛阳是怎样的气象万千,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敬畏文字的——它就是那段历史的“缩影”。(洛阳晚报记者 刘婷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