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旬的洛宁县罗岭乡罗岭村,千余亩高山牡丹竞相开放。除了观赏价值,高山牡丹还是当地重要的产业,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
妇女们在高山牡丹园里劳作 |
|
核心提示
四月中旬的洛宁县罗岭乡罗岭村,千余亩高山牡丹竞相开放。除了观赏价值,高山牡丹还是当地重要的产业,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种植高山牡丹、培育金珠沙梨果、编织花篮饰品……近年,洛宁县利用资源优势,着眼产业发展,借助扶贫东风,在全县上下打响产业脱贫攻坚战。
1 高山牡丹带来高效收益
在罗岭村西的坡地上,白色的凤丹牡丹在微风中翩翩起舞,游客们在花丛中拍照留念。村民胡红云顾不上欣赏这满山的牡丹——对她而言,每天40元的收入更有吸引力。一大早,她和近邻的妇女们一道,扛着锄头在牡丹苗间锄草。
“在家也是闲着,来地里除草,说说笑笑就把钱挣了。”胡红云熟练地挥着锄头,不耽误说话。她家的3亩地流转给公司,每年收取地租,她还到牡丹园打工,除草、施肥、摘花瓣、摘牡丹根。“这牡丹地里的活儿不少,手勤点,一年都能挣不少钱”。
“是牡丹给我们带来了新生活。”干活的妇女们纷纷说。坡地种植小麦、玉米、黄豆等农作物,由于地势不平、水利设施缺乏,几乎处于“望天收”的状态,产量和收益一直不高。油用牡丹凤丹对土地的选择性不强,耐干旱、耐瘠薄、耐高寒。自2009年起,罗岭乡通过招商引资、土地流转,陆续在全乡发展种植5000余亩高山牡丹,形成牡丹深加工产业链。
这两年,来此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牡丹糕点、牡丹化妆品等牡丹产品远销各地。乘着高山牡丹走红的春风,罗岭村等村利用科技扶贫等利好政策,在核桃林下套种牡丹,一份地可得双倍收益。
2 种植“摇钱树”,野果变“金果”
从罗岭村一路向东,到了20多公里外的马店镇关庙村,一片片抽芽吐绿的果树林映入眼帘,一派生机。
“脱贫致富,靠种果树!”关庙村党支部书记安民香“一语道破天机”。关庙村是省级贫困村,11个自然村的2045名村民分散居住在6.5公里长的山涧两侧,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在全村163户贫困户527人中,去年就有288人脱贫,种啥果树能让群众“摘穷帽”?
“金珠沙梨果就是俺们的‘金果子’。”今年57岁的安民香说,关庙村地处山区,野生沙梨资源丰富。20世纪90年代,村民李应贤经过多年改良嫁接,培育出了果实大、酸甜可口、可以直接食用的金珠沙梨果。
林果业生产周期较长,不可能立竿见影。当年,只有少数村民跟着试种,安民香就是其中之一。“第一年挂果拉到县城供不应求,卖到5块钱1斤。”安民香说,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年收入不过几百块钱,遇到干旱绝收,甚至连种子和化肥的本钱都顾不住,而那年她种植金珠沙梨果,一亩地就赚了1000元。
尝到了种植金珠沙梨果的甜头,种植户纷纷扩种。近年,通过种植大户示范带动和村梨果办的种植技术培训,金珠沙梨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也逐步发展起来,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特色主导产业。
“村里贫困户种植金珠沙梨果5亩以上还能获得4000元补贴。过去‘望天收’,现在果子一熟,外地批发商开着车来收。”脱贫户王松成笑得合不拢嘴,“种了果树,生活不作难,日子有奔头!”
马店镇副镇长卫松怡介绍,目前,关庙村金珠沙梨果种植面积达2100亩,马店镇种植面积达5000亩。接下来,他们将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线上线下相结合,提前培育市场。
3 双手“编织”幸福生活
“编,编,编花篮,花篮里面有未来。”哼着自己改编的小曲儿,48岁的王桂香满心欢喜地来到罗岭乡政府旁边的大院里,跟着师傅学习藤条编织。
王桂香是罗岭村的贫困户,她和丈夫靠务农供养两个孩子,日子过得十分紧巴。年前,她听说乡里组织贫困户学习编织,编得好了还有钱赚,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和她一起报名的,还有100余人。
“大产业小产业,能让村民脱贫的就是好产业。”洛宁县扶贫办副主任杨俊芳说,经多次考察,县扶贫办选中了编织这个产业。
今年3月,罗岭乡与我市某企业正式达成战略合作,企业聘请四川的编织师傅,免费为罗岭乡的贫困户、闲散户培训编织技巧,培训合格后雇佣为企业职工,按件结算工资。
“年前试讲的时候去学了几天,不难!”王桂香笑着说,她打算跟师傅好好学学,回家多练练,争取第一批上岗。
“如果农妇们编得好,一年就能有两三万元的收入。”杨俊芳说,产业扶贫,离不开精准,要针对农村留守妇女多的现状,扶持适合她们的产业。
“扶贫开发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只有突出产业示范引领带动,才能激发贫困村内生动力,增强贫困人口‘造血’功能。”洛宁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继续因地制宜选准特色扶贫产业,打好产业脱贫攻坚战。(洛阳日报记者 朱艳艳 李冰 特约通讯员 赵笑菊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