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死后想选择树葬或水葬,不知我的心愿有地方实现吗?”日前,一位老人拨通晚报新闻热线66778866时说,他和逝去的老伴儿当初有个约定,死后以最简单的方式“回归自然”。
|
瀍河回族区一陵园内的树葬墓区 |
|
“我死后想选择树葬或水葬,不知我的心愿有地方实现吗?”日前,一位老人拨通晚报新闻热线66778866时说,他和逝去的老伴儿当初有个约定,死后以最简单的方式“回归自然”。
近日,我国首个推行绿色殡葬的专门文件《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下发,我市的生态安葬状况目前怎样,这位老人将来能否按自己的心愿长眠?《洛阳晚报》记者日前进行了走访。
1 听 听这位老人谈身后事
打电话的冯先生是我市一名退休工人,今年67岁,他平静地说:“我觉得,当人生‘到站’后,能遂愿地选择自己想要的方式安葬,就是一种幸福,也算是对逝去老伴儿生前约定的实现。”
“去年4月,我和老伴儿一起签了遗体捐献书,向郑州大学医学院人体馆和河南省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去年6月,老伴儿因病去世,当日,她就捐献了遗体。”冯先生说,老伴儿生前,他们曾讨论过关于身后事的问题,并达成约定,希望死后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回归自然”。
冯先生说,他和老伴儿的这种想法曾让孩子一度难以接受,最终,孩子还是尊重了他们的意愿。
冯先生还说,他和老伴儿提早给孩子说定逝后安排,其实也是不想让孩子为他们的后事太过操心。他们觉得,入土为安,风光大葬,那种表面的风光不及生者对逝者长留缅怀之念。
眼下,冯先生身边的亲人、朋友虽然还没有人做过类似决定,但他相信,像他这样想选择生态安葬方式的人不会少,只是不清楚我市是否已具备了相应的条件。
2 老人朴素的心愿为何令人起敬
“在接受日常咨询中,我们发现类似冯先生想法的人其实并不算少。”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梁亮说,在传统丧葬观念根深蒂固的环境下,这些市民的选择令人尊敬。同时,在业内人士看来,推行生态安葬也是为了“拆解”传统丧葬观念和土地使用压力间的矛盾。
我市墓地使用率已达60%,推行生态安葬有别样意义
市民政局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市共有经营性公墓17座,城市及农村公益性公墓900座左右。其中,经营性公墓占地面积共1000亩左右,目前,总使用率已达60%,传统安葬方式给土地资源产生的压力正呈逐年递增趋势。
2015年,我市逝者遗体火化量约1.2万具,除选择骨灰盒寄存、自行保存等形式外,有约7000人以传统方式安葬。
按照现行标准规定,每个墓穴占地不得超过1平方米,但若加上墓旁道路、绿化等,平均每个墓穴至少需要2平方米,这就意味着2015年需要约20亩的土地来安葬逝者。“照此计算,再过大约20年,我市现有的经营性公墓将全部用完。”梁亮说。
多年前,我市就欲倡导海葬等生态安葬
记者从市民政部门了解到,2013年,市民政部门根据一些市民意愿,就曾探索尝试过海葬这种对土地“零消耗”的安葬方式。
梁亮说,我市地处内陆,河流是主要的水源,从保护水源角度考虑,不适合开展水葬,但海葬具有一定可行性。未来如果推行海葬,可由具备骨灰撒海业务资格的殡仪服务机构具体承办,通过政府补贴,统一组织逝者家属到骨灰撒海区域安葬逝者。
2014年,我市又在市区经营性公墓中尝试推行生态安葬,安葬形式包括树葬、花葬、壁葬等。一些人认为,在殡葬收费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发展生态安葬也是殡葬改革的方向。
3 探访:那些年,谁选择了与松柏常伴
早在2007年,我市还未大范围推广生态安葬之前,瀍河回族区一陵园就率先试水了树葬。
记者在该陵园东侧看到一片苍翠的松柏林,这片树林就是树葬墓区,面积占陵园总面积10%左右。
“每棵松柏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可各埋一个骨灰盒,平均一个墓位占地不足0.5平方米,节省土地面积近80%。”该陵园负责人说,陵园对于树葬墓位只收取成本费。
该负责人说,推行9年来,树葬墓区利用率并不高,安葬逝者不足900位。选择树葬的群体,多为文化素养与知识水平较高的学者、科研人员,部分收入不高的人也会选择树葬。
存在类似情形的,还有位于孟津县的一座陵园。该陵园以塔葬形式推行生态安葬,塔葬与壁葬同属利用立体空间进行安葬的生态安葬形式。
该陵园相关负责人说,2001年,该陵园的塔葬墓区面积约4000平方米,可永久性安放骨灰盒1.8万个,节约土地面积近90%,但15年来,塔葬墓区的利用率只有约20%。
为何我市部分陵园推广生态安葬多年,使用率却很低?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与传统丧葬观念“重殓厚葬”“入土为安”有很大关系,而且人们“重葬式,轻仪式”现象比较普遍,认为墓地大小、规格高低是显示对逝者尊重的标准,忽视了殡葬本质其实是“慎终追远”,因此,让人们普遍接受既环保又经济的生态安葬还需一定时间,但这是一种趋势。
4 推广:我市生态安葬墓区面积将扩大
《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发布后,有不少市民产生“今后是否必须选择生态安葬”的疑问。对此,民政部也进行了释疑:“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不是对广大群众做出的硬性要求。”
“今后生态安葬会在全市推广,各县区经营性公墓生态安葬墓区不得低于总面积的10%,并在各个公墓推行多种形式的生态安葬,倡导骨灰撒海、撒散等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为逝者及家属提供更多选择。”梁亮说。
洛阳师范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赵社民认为,殡葬应由过去的“经营型”向“公益型”转变,政府应建立相应的奖补制度,把不占或少占地的安葬方式纳入奖补范围,同时也可以采取殡葬形式与开发城市森林公园相结合的方式,实行统一管理。(洛阳晚报记者 范瑞 见习记者 郭学锋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