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浑戎的后续考古发掘工作备受关注,喜欢历史和考古的人对此有许多疑问。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六,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冒着严寒,对陆浑戎墓葬群中的一座贵族墓的文物进行提取,历时7个小时,记者在现场进行了全程记录。
|
在现场,文物提取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
|
直击
历时7个小时,50余件文物“浮出水面”
一切准备就绪,当日10时30分,文物提取工作正式开始,现场气氛逐渐紧张起来。为向读者还原文物提取现场,记者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关键词。
关键词:工作架
10时30分,三名考古人员沿着在墓室周围搭建的钢架下到墓室底部,开始在外椁板的上方用木板、木条搭建工作架。等工作架搭建好后,吴业恒等人穿着胶鞋下到水中,开始清理埋在泥里的编钟。
与此同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的胡小宝、方盾、李国徽等人站在工作架上负责接应;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程永健等人也已将文物保护箱、编号、塑料薄膜等准备好了,准备对文物进行初步资料收集。
记者注意到,埋在泥里的编钟有好几个,虽然堆放在了一起,但还是能看出其纹饰非常精美。
关键词:提取
原本以为只需轻轻将铜编钟从泥里取出即可,可没想到实际情况远没有想象中的容易。只见吴业恒拿手铲在编钟四周铲了好几下也不见泥土松动。“天气太冷,泥土都冻住了。”他说。随后,他用双手从脚下捧水往编钟上洒,希望泥土能慢慢化开。大约几分钟后,他再次拿手铲去铲泥土,显得十分谨慎。终于,编钟一侧的泥土开始松动了,他继续洒水,继续用手铲轻轻铲……11时许,第一个编钟被顺利取出。
关键词:紧凑
第一件文物取出后,接下来的各项工作也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整个文物提取过程节奏相当紧凑。在提取每件文物前,负责绘图、编号的考古人员会先确认事先为其准备的编号;在确认后,其他考古人员开始提取文物;文物在被取出后,会进行简单清理;之后,考古人员在将文物和其编号放在一起拍照、留档后,将文物和编号一起用事先准备好的塑料薄膜包裹起来放入小袋子里,最后再放入文物保护箱内;同时,有考古人员会在事先准备好的出土文物登记表上对其进行标注,确认这件文物已经被取出且已记录在案。
吕劲松说,看似繁琐的文物提取过程最主要的目的是保证所有出土文物都有明确的记录,也就是说保证文物有属于其的一整套档案。
12时30分,9个编钟、8个石磬、4个铜镈被提取出来。
关键词:寒冷
文物提取工作在紧张进行时,狂风呼啸,贵族墓上方搭建的保护棚被吹得呼呼响,记者穿着厚厚的棉衣站在墓室上方被冻得瑟瑟发抖,手已无法握笔,在墓室底部提取文物的考古人员却仍旧一丝不苟地工作着,他们的脸已冻得发紫,手也冻得通红。看看时间,部分人的双脚已经站在水里两个多小时了……
文物提取工作进行3个多小时后,墓室东侧的编钟、石磬等均顺利取出。考古人员们站起来休息了一下,他们的手此时快冻僵了,得暖和一下,不然拿不住东西。
关键词:水晶环
编钟等提取完后,接下来要进行的是墓主人周围文物等的提取。
由于这些文物较小且位于墓室中间,为保证棺椁的安全,考古人员只能趴在墓室上方搭建的工作架上,将手伸到下面取文物。
在这批被提取的文物中有水晶环、水晶串珠等,远远看上去晶莹剔透,非常精致。
关键词:惊喜
在文物提取过程中,有时也并不完全按照事先准备的方案来进行,惊喜随时可能出现。比如,当日16时许,考古人员突然发现一件之前并没有注意到的铜勺,它就像人们做饭用的勺子一样。让人惊喜的是,在经过简单清理后,大家发现,铜勺勺柄上有一些类似文字的东西。
虽然想弄清这些类似文字的东西的意思还需要后续研究,但由此也让记者深切地体会到考古发掘工作的过程真是一波三折,惊喜多多呢!
关键词:成果
从10时30分提取工作正式开始,到17时30分,历经7个小时,考古人员共提取出50余件精美的文物,在登记、拍照、分装后,考古人员给文物保护箱充了氮气。最后,在警车的护送下,这些文物被送往文物库房。(洛阳晚报记者 李燕锋/文 张晓理 张斌/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