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打满算,如今距离明年牡丹文化节开幕仅剩百日。而承担首次在水上举行开幕式任务的牡丹剧院项目,也一直按照一种“抢”的状态加快推进速度。该项目今年9月底启动,半年时间,将在洛河东湖畔建起一座世界上最大的“牡丹花”造型剧院。从10月底正式开工至今,短短两个月时间,建设者积极发扬拼抢精神,确保该项目顺利推进。临近年底,记者再次走进该项目施工工地,走近工程建设者,感受他们令人动容的拼搏精神。
建设者奋战在建设工地上 记者 李东慧 摄
满打满算,如今距离明年牡丹文化节开幕仅剩百日。而承担首次在水上举行开幕式任务的牡丹剧院项目,也一直按照一种“抢”的状态加快推进速度。
该项目今年9月底启动,半年时间,将在洛河东湖畔建起一座世界上最大的“牡丹花”造型剧院。从10月底正式开工至今,短短两个月时间,建设者积极发扬拼抢精神,确保该项目顺利推进。临近年底,记者再次走进该项目施工工地,走近工程建设者,感受他们令人动容的拼搏精神。
经常不回家的老范
“东湖是个‘多情’的地方,一群汉子把激情与热情抛洒在这里;东湖是个‘无情’的地方,明年牡丹文化节聚焦这里,让我们毫无退路。爱恨东湖、荣辱东湖……”
这是范嘉林在日志本上写下的一段话。作为第一批进入牡丹剧院项目建设工地的一员,他已经在这个荒僻的地方呆了两个月。
其实已不再荒僻,两个月来,这里日夜奏响着机器和车辆轰鸣的交响乐,原先荒芜的河道与荒滩,如今每天人声鼎沸。
昨日一早,突如其来的降温,让施工人员骤然紧张。
范嘉林一早又顶着寒风,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位于原洛河河道内的剧院施工工地。之所以说“深一脚浅一脚”,是因为范嘉林最近痛风的老毛病又犯了,引起的剧烈腿疼,让他无法正常走路。
但范嘉林仍然闲不住,这里摸摸前一天刚打入地下的桩基是否凝固好,那里问问正在钻孔的工人是否又遇到暗流或礁石,随后又瞅瞅墙上贴着的当日施工进度……这已经成为他每天的惯例。
听和他同一屋子办公的兄弟说,从10月底正式开工以来,范嘉林基本都吃住在工地上。
我问老范,一直不回家去,不想女儿?他的回答很朴素,这个项目的施工时间非常紧,必须24小时连轴转。作为市旅发集团的项目副总指挥,时不时会有问题需要他协调,他索性就吃住在工地上。
范嘉林同屋的那位兄弟说,老范每天晚上收到女儿的晚安短信时,无论多忙总会开心地回复。
其实,范嘉林经常不回家的缘由,家人明白,工友们明白,我也明白。
“这个项目的施工,不分白天、晚上”
25日,湛蓝的天空令剧院建设者心情格外好。
当日上午,负责施工的河南省安装集团公司副董事长余建群和洛阳旅发集团董事长吕宗乐等人聚到一起,召开项目例会,重点商讨观景平台施工细节和亮化设计方案。
“什么时候能最终完善平台施工方案?”吕宗乐询问。
“估计今天下午6点能完成,然后我们开会讨论一下,估计晚8点能最终确定,明天一早开始施工。”项目设计方负责人如是说。
“不等明天了吧,今天就着手施工准备,晚上方案确定后立刻行动,这个项目的施工,可不能分白天、晚上。”吕宗乐说完,便扭头征求余建群意见,“工人们怎么样,请大家尽量克服下(困难)吧。”
“就这么干,趁着好天气,我来做大伙儿工作,一定拼一下!”余建群一拍桌子,表示完全赞同。
安排完活,余建群一转身就去给施工队的组长们开会布置任务去了。
“为了干好这个项目,我们拼了。”余建群说,牡丹剧院这个项目,无论是施工难度还是施工工序,都可以开好几个行业先河,创造多项全国乃至世界第一。
首先,整个剧院需要在原有河道中钉入331根直径为1.5米到1.8米、深度40余米的混凝土桩基;其次,造型独特的牡丹花瓣,单片最大有600多平方米,悬挑长度10多米,须经受风雪、结构自重等考验;最后,牡丹剧院设计有可开合装置,如何支撑可开合幕墙,同时不影响牡丹花造型,也要求极高。
通常需要一年半到两年时间才能完工的这个项目,省安装集团还是义无反顾接了过来。
为此,省安装集团选取了很多精兵强将投入到项目建设中来。明年即将退休的余建群,也主动请缨上“战场”。
在余建群心目中,这既是一种光荣,更是一种责任。
一句励志格言的力量
“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走在牡丹剧院的施工工地,随处都能看到这么一句励志格言。
随着前往牡丹剧院采访次数的增多,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也越来越深。
10月30日,是项目组进入工地的第一天。那日,记者第一次来到这片洛河滩。
我清晰记得,当时,大家对这个项目的印象,只有一个牡丹花造型的建筑效果图,以及刚刚通过GPS定位确定的剧院位置。
“那时候,没有几个人相信这个项目能最终建成。”范嘉林坦言,甚至他当时都对此表示怀疑。
然而,两个月后再次来到这片土地,眼前的一切变化太大,不由感叹建设者身上的拼搏精神。
“老范,讲几个你们的拼搏故事吧。”我问。
“就是这些活,也没啥故事。”他憨笑着说。
这时,坐在一旁的工程组组长老许接过话头:“围堰合龙时的惊心动魄,就可以说说啊。”
老许的话,让我们的思绪都回到了围堰合龙时的场景——
建设牡丹剧院的第一步,就是要在洛河中建一个围堰。而在项目施工队进驻的第三天,就开始下雨。洛河水流湍急、水下又因采砂等原因存在无数个深坑,再加上下雨,给施工造成极大困难。
范嘉林回忆,一卡车满载的土方石块,倒入洛河里“呼啦”一声就不见了踪影。又一车倒入,同样一下子就消失殆尽。
就这样,施工车辆一车接一车往洛河里倒土方,先后动用了3万多车次,连续倾倒了120个小时,最终400多米的围堰才得以提前合龙。
像这样的拼搏故事,他们还有很多……
(洛阳日报记者 李东慧 通讯员 蒋佩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