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各地经济实力不均,基础条件也有差异。如何用较少的钱,办更多的事,让乡村更具特色?孟津县小浪底镇按照因村制宜、力求节约的原则,把每一个山村都塑造得“别有韵味”。
核心提示
美丽乡村建设有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钱,另一个是标准。没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标准,花钱出力不见得能出效果。
在农村,各地经济实力不均,基础条件也有差异。如何用较少的钱,办更多的事,让乡村更具特色?孟津县小浪底镇按照因村制宜、力求节约的原则,把每一个山村都塑造得“别有韵味”。
1 一村一韵留住乡愁
土坯房、老祠堂、麦秸垛、石磨盘……走进小浪底镇庙护村,这些老墙老屋、老物老件,瞬间把人带回到最原汁原味的农村,记忆中浓浓的乡愁扑面而来。
距离庙护村不远的石门村是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时期的移民村。为了让乡亲留住乡愁,村里在房前屋后的边角地随地就势,打造了乡土乡貌园、乡音乡情园、乡邻乡亲园3个小景观,通过老物件、老壁画,再现了昔日的衣食住行、方言土语和当年搬迁时守望相助、攻克难关的温暖氛围。
从破败山村到重塑乡愁,庙护村、石门村的巨大变化,是小浪底镇打造美丽乡村、留住家乡记忆的缩影。
近年,小浪底镇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过程中,不搞大拆大建,更加注重乡村文化的传承,着力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
比如,班沟村因班氏家族久居此地而得名。该村在村边开辟了丝绸之路主题公园,再现了班超出使西域的辉煌历史。北达宿村喜好书法的群众多,当地发动群众自发建设书法广场和书法长廊,让全村都弥漫着浓浓的墨香。典型案例不一而足。
2 凸显特色力求节约
其实,小浪底镇“修旧如旧、重现乡愁”的做法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当地吃透村情、自己动手建设美丽乡村的独特创造。
2012年年底,我市启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计划先后用3年时间,实现全市所有村庄环境达标。然而,在小浪底镇,很多村庄交通不便,房屋破旧,群众观念滞后,并且大多没有集体经济,全部建成达标村并不容易。
发展慢、缺资金是小浪底镇的短板,但生态好、农村风貌保存完整的优势很明显。特别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当地干部醍醐灌顶。
近年,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各村按照特色化、乡土化、节约化的标准,能用料姜不用石头,能用石头不用砖头,能种乡土树不种名贵树,不仅有效避免了“城不城,乡不乡,土不土,洋不洋”的问题,而且保存的风土情趣更加浓郁。有的村把从县城捡回来的旧彩砖翻过来,铺出了汉砖的效果。
3 自己动手创造精品
“用较少的钱,办更多的事,让乡村更具韵味”是小浪底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探索出的宝贵经验。而这个样本背后,是当地干群统一思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大胆实践。
近年,小浪底镇建立“身子扑下去、问题查清楚,提升要彻底”的工作机制,把干部派到基层,分片包干,并通过督查考核,让优秀的有票子、有面子,让落后的挨板子、丢面子。
近年,尽管财政捉襟见肘,但各村团结一致,筹资筹劳,“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创造性地打造了一批乡村气息浓郁的美丽乡村。如今,乡愁石门、老家庙护、民俗刘庄、休闲崔岭、书法北达、雅致雅沟等特色山村韵味十足。
“美丽乡村建设的第一步是要让农村美起来。下一阶段,我们将依托美丽乡村发展休闲旅游,把农村经济搞起来。”小浪底镇镇长张敬民说。(洛阳日报记者 白云飞 通讯员 陆永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