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滨区李村镇西李社区,有一通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立的孝行碑。碑文记述了赵氏夫妻的孝行,也勉励着赵氏后人孝老爱亲。
|
村里老人讲述孝行碑的故事 |
|
在伊滨区李村镇西李社区,有一通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立的孝行碑。碑文记述了赵氏夫妻的孝行,也勉励着赵氏后人孝老爱亲。
石碑立于西李社区的赵氏先祠门口西侧,外部砌砖保护,保存基本完好,碑体露出地面部分有一人多高。碑额上有“皇清”二字,配二龙戏珠浮雕;碑身正面有“实至名归”四个大字,古朴厚重,背面刻有碑文,“光绪十八年”等文字清晰可辨。
在编撰于2013年1月的赵氏家谱中,记者看到了碑文的详细记述。上面显示,此碑名为“例赠文林郎赵公讳士福号竹溪府君孝行碑”。赵士福系赵家十一代人,4岁失怙(丧父),由母亲魏氏抚养成人。娶郭氏入门后,赵士福便“以孝道谕之”。他伺候母亲多年,劝慰郭氏:“汝但能心放老母,今而后我无虑也。”魏氏年老后“善怒”,郭氏总是笑脸相迎,“故作谐调以谑之,如老莱子戏其亲也者”。
老莱子“戏彩娱亲”,是我国古代的二十四孝故事之一。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他孝顺父母,70岁尚穿五彩衣,如小孩子般在双亲旁玩耍,“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小儿啼,以娱亲喜”。
记者注意到,碑文中讲述在赵士福的母亲去世后,“公以节孝报闻,蒙御批:准入祠建坊以彰阃(kǔn)范”。“这段话的大意是赵士福妻子郭氏孝敬婆婆的事迹被地方官员上报后,经皇帝批准,准许郭氏进入赵氏的宗祠,以表彰她的孝行。”具有多年古碑研究经验的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馆长吕九卿说,在封建社会,女人不能进祠堂,“御批”是对孝行的特别表彰。
记者从李村镇文物办了解到,2006年文物普查时,这通石碑就被列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平常也有业余文物保护人员进行巡视、管护。
72岁的赵五九曾在当地教书,参与编撰了赵氏家谱。赵五九介绍,原先赵氏先祠占地很大,此碑就立于老祠堂大门口西侧。约20年前,村里为方便村民通行,在老祠堂中间修了这条路,大家专门把碑移到了现在的位置,赵氏后人都对碑文记载的祖上孝行感到很骄傲。
74岁的赵云贵,现在是西李社区赵氏理事会的负责人。他说,每逢清明祭祖的时候,老人们总会把这段故事给年轻人讲讲,现在社区的晚辈都对老人孝敬有加,“希望这段孝行故事,能在赵氏后人中一代代流传”。(记者 郭宁康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