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总是对自己的病情不在意,但对工作再“上心”不过。他在洛矿工作期间,总是深入细致地抓第一手材料,养成了凡事刨根问底、探求就里的求实工作作风。
焦裕禄同志检查机器运转情况(资料图片)
焦裕禄总是对自己的病情不在意,但对工作再“上心”不过。他在洛矿工作期间,总是深入细致地抓第一手材料,养成了凡事刨根问底、探求就里的求实工作作风。
整天不离现场,对每台设备的调试都亲自过问
一金工车间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安装设备有专门的单位负责。为了能早日投入生产,车间主任焦裕禄把手下的钳工、电工也组织起来,一起参加调试。他对大伙儿说:“咱得抢时间,早把设备调试好,早投产卷扬机。”
当时,水电安装、设备调试有好几个单位交叉施工,随时需要协调。焦裕禄整天不离现场,对每台设备的调试都亲自过问。
为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焦裕禄的小本子里密密麻麻地记着机床调试数据,精度达不到要求绝不放过。直到大部分设备具备了生产能力,也制造了相应的工、卡具后,一金工车间才开始试生产我国第一台2.5米双筒卷扬机。
但在试生产过程中,从毛坯加工到装配,每一步都有技术难题。而这些难题,在焦裕禄的组织指导下,因充分发挥技术员、工人、干部三结合的作用迎刃而解。
在装配工序中,浇注减速器和卷筒的轴瓦是一大难题。由于浇注不能完全贴为一体,报废率很高。焦裕禄反复分析研究,决定用离心浇注的办法进行试验。在他的精心组织下,试验终于成功,轴瓦达到了100%的合格率。
烘装大齿轮是又一个关键。图纸没有说明烘装的具体办法,大家请教苏联专家,但苏联专家给出的方法大家觉得也不太可靠。当时人们对苏联专家都很恭敬,没有当面提出来。工人们就去请示焦裕禄,焦裕禄说,只要多快好省就尽管干,但要晚上干。
大家心领神会。晚上避开苏联专家,工人们试着干了起来。第一次没成功。焦裕禄说,不要紧,咱们分析一下再试。结果在技术人员的启发下,终于成功了。以后烘装各种齿轮都用这种办法,一直用了好几年。
“抓生产抓得这样具体,真叫人吃惊”
工作中,焦裕禄总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在试验减速器运转时,他经常去了解情况,并用螺丝刀支在减速器上听某个齿轮的声音,以此判断质量状况。
焦裕禄当厂生产调度科科长时,孙永康在车间当工段长,和焦裕禄接触比较多。如今,年近九旬的孙永康仍清楚地记得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焦裕禄问孙永康:“老孙,你们不是有一根中间轴报废了吗?料补上了没有?转到热处理没有?零件工号是多少……”面对这一连串的提问,孙永康一时答不上来。
焦裕禄打开笔记本,一个一个说给孙永康听,接着又领他到车间按工号找到了那根亟待加工的中间轴料,要求他们尽快把这活儿赶出来……“一个大厂的生产调度科科长抓生产抓得这样具体,真叫人吃惊。”同事们这样评价焦裕禄。
焦裕禄不论是在车间工作还是在厂部工作,每天都要去生产现场,所以他了解情况多,发现问题快,主意拿得准,指挥生产灵。
为了学俄语字母,舌头都练肿了
那个年代,包括洛矿在内的我国许多企业都是苏联援建的,懂俄语对干好工作非常重要。
一天,又轮到技术科科长赵广宜和焦裕禄值班。深夜12点以后,二班的职工都先后下班回家去了。赵广宜正准备上楼回办公室休息,在楼梯口碰见了焦裕禄。焦裕禄对他说: “小赵,今天请你教我学俄语字母。”接着又说:“不懂俄语字母,连图纸、工艺都搞不清楚。学习管理知识和技术常识,不能一知半解。否则,就不能指挥好生产。”
他们一起来到办公室,焦裕禄又说:“今夜,我的任务是学会32个俄语字母。学不会,不休息!”
学习中,由于“P”这个字母发音带卷舌音,一时不易掌握,焦裕禄耐心地花了20多分钟的时间,终于熟练准确地掌握了发音。在学习过程中,他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用了两个多小时,就“攻克”了32个俄语字母,发音准确,背得很熟。
第二天,赵广宜听焦裕禄说话声音有点儿不对劲儿,一问才知道,他为了学“P”的发音,舌头都练肿了。
就是靠着这样一股求真务实的劲头,焦裕禄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对一金工车间近百台机床的名称、功能和主要结构如数家珍,对每天全车间的工作进度了然于胸。
凭借凡事探求就里的求实工作作风,焦裕禄很快成为一名优秀的生产指挥员。(首席记者赵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