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洛阳名道辈出,朗然子是其中的佼佼者。朗然子,名刘希岳,字望嵩,朗然子只是他的号。但刘希岳爱用其号,随着他道行高深、声名鹊起,人们反倒忘了他的名,只记其号。
朗然子生于唐末一名门望族,早年中举,后萤窗十年,两次应试未中,遂绝意仕途,弃家入道。
当时,社会上崇道之风甚浓。当朝皇帝崇信道教,一些道教名师讲道传法,道风劲吹。但也有一些道士整日迷恋炼丹,希望服药升天当神仙,长生不老。还有一些道士热衷看风水、占卜算命,捞点小钱。更有神汉巫婆装神弄鬼,以这神那仙附体吓唬人,动辄“急急如律令”、“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等咒语横飞。这“如律令”本是东汉官文最后强调必须执行的意思,有道徒受此启发,亦用到道教驱鬼做法上,倒也够劲够酷。
朗然子对这些看不惯,他入道后潜心钻研道教典籍,访观问道,不断得到高人指点,坚持修炼道家真功。45岁时,他走访两京各大道观,最后选定在洛阳洛水南岸的通元观安身。
通元观始建于唐代,宋初重修后,为洛阳第一大观。这里翠柏环绕,古树参天,幽径生苔,人迹罕至。观内住持和道士早晚诵经,修身养性。
朗然子入观之后,每日足不出观,一心修炼。不到10年,这位半路出家的半百人,竟然达到功成道圆的境界,生理也发生了异变:原来斑白的鬓发完全变黑,脸上皱纹不见了,身体也变得强健有力,看上去俨然是一个中年壮汉。西京洛阳的道徒得知朗然子功法大成,有此神妙,都前来拜访取经。昔日寂寥的古观,现在行人川流不息,成了京城的一景。
朗然子在洛阳修炼时曾出现不少奇迹。据记载,一次,朗然子要离观远行,不少道俗信众来送他,只见他拥衲端坐,闭目养神,忽然不见踪迹。接着,一阵蝉声震耳欲聋,众人抬头向树上看去,又见树梢祥云缭绕,朗然子端坐云端。
朗然子虽然身为道士,却反对天命,反对神神鬼鬼、故弄玄虚,他认为修炼身心才是道家的真谛。他坦诚地告诉世人,应注今生,不求来世。他说:“今生不悟望来生,据等来生甚处明。争似便修天上路,何须更入地中坑。”他认为人生在世,不注重身家性命,只贪图荣华富贵,在人际场上纠缠于是非荣辱,到头来都是“未及中年身已老,正当强壮鬓先秋”、“一朝染疾医无效,万种求神望灾消”。
朗然子修炼功法为周天功,属于内丹功法。道教的内外丹功从东汉以来都有修炼者,至唐代,外丹功修炼达到高峰。但由于几位帝王服用了外丹功炼制的丹药之后暴亡,外丹功大受其挫。从此,道家学者都侧重修炼内丹功。
内丹功,简单地说是一种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功法。如周天功,以意引气从尾闾间至泥丸宫,溯流而上,再从泥丸宫沿任脉入下丹田,再接尾闾,周而复始,循序渐进,当气满自行时,小周天即通畅,功法小成。对此,朗然子曾作诗指点修炼者道:“夹脊双关至顶门,修行径路此为根。华池玉液频频咽,紫府元君遣上奔。常使气冲关节透,自然精满谷神存。一朝得到长生地,须感当初指教人。”
朗然子告诉修炼者,修炼要抛弃名利,专心致志,坚持不懈。他还将自己的练功体会写成30首诗歌,名为“悟真诗”,为学道者指点迷津,一时,朗然子弟子如云。
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朗然子在洛阳通元观无疾而终。当年,宋太宗将通元观改名“集真观”。
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集真观将朗然子诗30首刻石5块,存于观内。同年,集真观改名为“万灵朝元宫”,后历经战火,石刻损坏严重。金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正月初五,朝元宫道士赵德微寻获原碑拓本,道士张道冲重新刻石,葆光道人王灿书丹。此石刻历经金、元、明、清数百年尚存。清道光年间,洛阳知县马恕崇文好古,在洛阳东关爽明街东千祥庵北侧建“存古阁”,朗然子诗石刻幸存其间,1950年归藏洛阳市文物队。(徐晓帆赵荣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