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长陵
邙山多古墓。千百年来,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钟情洛阳地脉者不可胜数。一抔黄土,难掩曾经的风流,我们不用去刻意追寻,只要轻轻地拂去这些古墓上的尘埃,就能看到被时光掩埋在地下的历史。能在这里经常“会晤”古人,尤其是那些影响过历史进程的名人,是人生难得的机遇。
今日起,本版推出“洛阳古墓与名人”系列,大致按年代排序,让这些名人一一“亮相”,旨在通过对洛阳名人陵墓的探寻,还原历史,观照现实,敬请关注。
北魏迁都洛阳,始于孝文帝拓跋宏。他身上流淌着鲜卑民族的血液,却对博大精深的汉文化极为推崇,为全盘推行汉化,他不惜改换姓氏,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在洛阳建立了可歌可泣的功业。33岁那年,他轰轰烈烈的人生落幕,葬于今孟津县朝阳镇官庄村东南的长陵。
北邙之巅,有个大冢名长陵
我市文史专家赵跟喜先生说,外地朋友来洛时,他喜欢带他们去看一些不太热闹但很有味道的景点,比如长陵。
与孝文帝一生的文治武功相比,长陵确实不够热闹,以至于不少本地人也不清楚有这个地方。不过,专家毕竟是“识货”的,赵先生已到过这里多次。前几天,当我邀请他再去长陵看看时,虽然天气酷热难耐,但他还是爽快地答应了。
从洛阳市区往北,车行半个小时左右,就到了孟津县朝阳镇官庄村。在村子南边有大小两冢,大冢在东南,小冢在西北,相距不过百米远。“这大冢就是长陵,旁边有路,咱们可以上去看看。”赵先生说。
大冢高20多米,周围植被茂密,顶上是开阔的平台。放眼望去,四周景色尽收眼底。“这一带从东到西都是北魏陵区,孝文帝长陵位于整个陵区的北边。旁边这个小冢是文昭皇太后高照容的陵墓,她和孝文帝生有儿子元恪,就是后来的宣武帝,葬在西南方向约5公里远的景陵。孝明帝的定陵、孝庄帝的静陵以及北魏宗室、王公贵族的墓地,差不多都在这一带。”赵先生指点着说,“孝文帝身上流淌着鲜卑民族的血液,却迁都洛阳,实行汉化,大力推动民族融合,其长陵在邙山陵墓群中很有代表性。现在,只要我们稍作修整,这里就能成为一个不错的景点,吸引人们前来参观凭吊。”
据史料记载,公元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不久,就颁布了一道命令,要求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来的北魏王公贵族死后葬在洛阳,并“自表瀍西为山园之所”,最终在瀍河两侧形成了东西绵延四五十公里、南北跨越十几公里的北魏陵墓区。
“后来,在洛阳出土的北魏墓葬中发现了大量墓志。这些葬到洛阳的鲜卑贵族远离家乡,怕后人找不到自己,便镌刻墓志,祔(fù)葬墓内,以备后人辨识。这些墓志记载了北魏王公贵族的身世功德、卒葬时间地点等,对补充史书起到了很大作用。”赵先生说。
鲜卑族本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为巩固政权而全盘汉化,自身作出了很大牺牲。站在长陵上,我思绪纷飞,对孝文帝除了景仰,还隐隐生出几分同情。
5岁即位,这个皇帝不好当
公元467年10月,孝文帝拓跋宏出生于北魏都城平城,这一年,他的父亲献文帝拓跋弘只有14岁,虽在皇帝的宝座上坐了两年,朝政实际上却由冯太后掌握。
拓跋宏是献文帝的长子,两岁多被立为太子,遵循“子贵母死”旧制,其母李氏被赐死,不谙世事的拓跋宏开始由祖母冯太后抚养。冯太后是汉族人,“性聪达”,并且“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是一名非凡的女政治家。献文帝刚即位时年纪尚小,政局不稳,冯太后临朝称制。
拓跋宏出生后,冯太后决定将政权还给献文帝,自己不再过问政事。摆脱束缚的献文帝开放山泽之禁、开仓救济灾民,一副桀骜不驯的叛逆青年架势。这下,冯太后坐不住了,又开始干预朝政,两人展开了一场宫廷权力斗争,结果是政治经验丰富的冯太后获胜,献文帝被迫将皇位传给5岁的太子,就是孝文帝。
19岁的献文帝就这样退位了,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他怎会耐得住寂寞,甘心无所事事?很快,他就到各地巡视,“国之大事咸以闻”,还公然向冯太后挑衅,将她罢黜的一名旧臣重新起用。冯太后早已看他不顺眼,这一次不再留情面,于公元476年干脆杀死了拓跋弘。这一年,10岁的拓跋宏成了孤儿。
早在献文帝退位之初,冯太后就再度临朝听政,并悉心教导年幼的孝文帝,让他在儒家的忠孝、仁爱、礼义思想熏陶下成长。拓跋宏十分聪敏,“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养成了爱好诗文、生活节俭等美德,同时练就了一身武功,“及射禽兽,莫不随所志毙之”,文韬武略兼备,十分难得。
然而,随着孝文帝一天天长大,他和冯太后的关系也日渐微妙起来。冯太后一边教导他,一边担心他长大后会对自己不利,内心十分矛盾。她担心自己将来无法控制孝文帝,便产生了废掉皇帝的想法。寒冬腊月,她将只穿一件单衣的孝文帝关在屋子里,三天不让人送饭,同时召集大臣讨论另立皇帝的事,因遭强烈反对才作罢。她还命令宦官监视孝文帝的一言一行,定期向她打小报告。一次,因为听信谗言,冯太后大发雷霆,将孝文帝传来狠狠地进行杖责。多亏孝文帝非常孝顺,也懂得忍让,只是“默然而受,不自申明”,才没有招惹更大的祸端。
全盘汉化,只把洛阳当故乡
虽然冯太后曾虐待过孝文帝,但宅心仁厚的他并不在意。由于从小失去父母,他对亲情的渴望比常人更甚,甚至把养育自己成人的冯太后当成了母亲。
公元490年,49岁的冯太后去世了。孝文帝悲痛万分,按国君的规格将冯太后安葬在她生前选定的墓地——方山永固陵(今山西大同北)。
冯太后在世时,一直推行汉化改革,孝文帝深以为然。他独立掌握朝政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将北魏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实行全盘汉化。
可是,迁都谈何容易,让一个游牧民族迁到以农耕为主的中原,简直是一场冒险。但孝文帝决心已定,他谎称要南伐萧齐,对王公大臣们耍了一个心眼。
公元493年7月,孝文帝亲率30万大军从平城出发,征讨南齐。那些天,暴雨如注,道路泥泞,大军苦不堪言,走了一个多月才到洛阳。大家都以为可以喘口气了,孝文帝却下令继续前进。鲜卑贵族们哪受过这样的罪,扑通一声全跪下了,恳求皇帝别再继续南征。孝文帝说:“不再继续向南进军也可以,但是有个条件,咱们得把都城迁到洛阳。”众人目瞪口呆,但形势所迫,让皇帝迁都洛阳总比冒雨南征强。于是,孝文帝通过自编自演的一出戏,实现了迁都洛阳这一重大目标。
孝文帝把都城设在今天的汉魏洛阳故城后,开始走全盘汉化之路:禁止胡语、胡服,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带头改姓为元,并与汉族通婚……他的手腕是强硬的,皇后不讲汉语就废掉,太子反对汉化就杀掉。这些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为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可是,他要做的事情太多了。除了内部改革,他还念念不忘南北统一大业。迁都洛阳伊始,内乱尚未平息,他就匆忙率军南征,结果心力交瘁,染上重病,于公元499年死于军中,年仅33岁,后魂归北邙,葬于长陵。
长陵寻古小贴士
●自驾车、自行车线路:从市区沿王城大道北上,过310国道,在机场路大转盘处进入邙岭路继续北上,到高速路入口处左拐,沿孟邙线走1.3公里左右,路西有一大冢,就是孝文帝长陵。
●公交车线路:暂不通公交车。从市区可乘83路公交车到邙山镇站下车,沿邙岭路、孟邙线北行约5.5公里抵达。
●谷歌地图经纬度:34°45′58.11″,112°25′7.41″E。
●长陵高约20米,有三条小路可通往顶端。
(记者 张广英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