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我走到生命尽头,化成骨灰,也要分出一部分去壮一棵重渡沟的竹子!”这是马海明在他的自传体文学作品《情系重渡沟》中的一句话。如今,他永远留在了栾川的深山老林里。2011年5月7日,他在考察景区的路上不幸遇难。2012年1月11日,在首届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上,他获得“2011年度中国十大旅游风采人物”荣誉称号。
|
马海明生前照片。(资料图片) |
|
开发重渡沟,他是头号功臣
马海明,生前为栾川县潭头镇副镇长,县旅游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出生于1953年。马海明原是潭头镇文化站站长和办公室秘书,1996年4月,他随洛阳市体改委赴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学习考察,参观了不少旅游景区,如乐山大佛、峨眉山、西湖等。
“由于长年在文化站工作,马海明敏锐地意识到文化也能发展经济,也能让乡亲们走上致富路。那么文化如何表达呢?最好的方式就是旅游。”时任潭头镇党委书记、现任洛阳市旅游局副局长的孙小峰回忆说。
同年5月,马海明担任潭头镇旅游资源开发公司经理一职。当时,旅游还是个新兴产业。“他只有初中学历,后来在县师范当了三个月的旁听生,哪里懂什么旅游策划。”孙小峰说,马海明最大的特点就是脑子活,能够活学活用。在开发重渡沟时,“把步道修到水边上。用原来的石头铺路,保持原生态”等很多点子都是马海明想出来的。“可以说,他是开发重渡沟景区的头号功臣。”孙小峰说。
当马海明和孙小峰在栾川筹建旅游工作委员会后,一个个知名的旅游景区陆续开始建设。栾川发展旅游,不仅给百姓带来了财富,也给旅游界带来了一场深层次的变革和创新。这种由政府主导,通过聚焦式的发展迅速把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以旅游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做法,也受到旅游界的高度关注,被称为“栾川模式”。
2005年至今,先后有300多个市、县旅游考察团来参观考察。栾川走出中原、走向全国,成为被国家旅游局命名的全国首批“中国旅游强县”之一。著名旅游专家魏小安在栾川实地考察后感慨地说:“全国旅游看两川,省级看四川,县级看栾川,国家提倡多年的政府主导旅游业的做法,在栾川找到了例证。”
除了重渡沟以外,马海明指导开发的项目还有填补洛阳漂流空白的嵩县伊河漂流,填补豫西民俗文化空白的农耕文化村。正当他积极投身于红色旅游景区抱犊寨的建设时,意外发生了。2011年5月7日,马海明在去景区考察的路上,由于山高路险,汽车坠入深谷。马海明带着未完成的心愿离开了他心爱的旅游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