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国时期,指从公元304年刘渊建立匈奴汉国开始,到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焘灭北凉为止。“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和氐,他们是建立北方诸国的主要民族。“十六国”则因北魏崔鸿的《十六国春秋》而得名。北方实际政权不止十六个,“十六国”仅指其中影响力较大、较具代表性的十六个国家。这一时期,洛阳成为各方势力反复争夺的重镇。
五胡十六国时期,指从公元304年刘渊建立匈奴汉国开始,到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焘灭北凉为止。“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和氐,他们是建立北方诸国的主要民族。“十六国”则因北魏崔鸿的《十六国春秋》而得名。北方实际政权不止十六个,“十六国”仅指其中影响力较大、较具代表性的十六个国家。这一时期,洛阳成为各方势力反复争夺的重镇。
两赵的洛阳混战
西晋灭亡后,在黄河流域与匈奴汉国(前赵前身)相抗衡的东晋军队是李矩兵团。东晋拜李矩为冠军将军,领河东、平阳太守,他成为东晋在黄河流域的最高军事统帅。李矩兵团于公元317年冬收复洛阳。匈奴汉国“皇帝”刘聪命太子刘粲率步骑10万,渡过黄河兵临洛阳。血战20余日,晋军成功突围,迁往武牢关。
次年(公元318年)夏,刘聪死,刘粲即位。匈奴贵族靳准发动宫廷政变,杀死刘粲,自称“汉天王”。
镇守长安的刘聪养子、中山王刘曜,闻靳准叛乱,亲自率军由长安赴平阳。与此同时,匈奴汉国东单于石勒亦以讨伐靳准为名,率军攻破汉都平阳。平阳、洛阳以东之地尽入石勒之手。
刘曜建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石勒自称赵王(史称后赵),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
公元328年七月,后赵伐晋至淮河,晋军大败,后赵亦损兵折将。前赵王刘曜亲率大军大败后赵石虎于高侯(今山西运城西北),遂围洛阳。后赵石生坚守金墉城,刘曜命部下决开千金堨(è,同“堰”)的堤坝,欲水灌金墉城逼降石生,但石生坚守不动,刘曜无可奈何。
后赵王石勒亲率步兵四万及骑兵驰援洛阳。前赵军队仓促应战,阵列溃散,士卒奔逃。刘曜慌乱中被俘,后被杀。
石勒军乘胜西进,刘曜太子刘熙弃长安,逃奔上邽(今甘肃天水)。次年(公元329年)九月,石勒军攻占上邽,杀刘熙,前赵亡。
石勒既灭前赵,成为北方最强大的政权,遂称帝。《晋书·石勒载记》载,石勒“以成周土中,汉晋旧京,复欲有迁都之意,乃命洛阳为南都,置行台治书侍御史于洛阳”。石勒还在洛阳宴请高句丽等使者。
公元333年七月,石勒病死,太子石弘继位。不久,石勒之侄石虎发动政变,废黜石弘,迁都于邺城,自称大赵天王。石虎虽残暴,但对南都洛阳的建设颇为重视。其在位期间,三次役使数十万人修葺洛阳城,又迁辽西、北平、渔阳万余户居民至兖、豫、雍、洛四州。
公元349年,石虎病死,后赵陷入内乱,诸子争立,互相残杀。次年(公元350年),汉人冉闵乘乱灭后赵,被拥立为帝,国号魏(史称冉魏)。此时,以龙城(今辽宁朝阳)为中心,由鲜卑慕容部建立的前燕日益壮大。公元352年,冉闵与前燕交战,兵败被杀,冉魏亡。冉魏所属洛阳守将降晋,东晋无力接应,以长安为中心由氐族建立的前秦趁机出兵,占领洛阳。
东晋桓温北伐
偏安江南的东晋王朝维护着士族统治,因中原汉人大批南迁,东晋经济得到稳定发展。东晋皇权不振,大将常拥兵自重,借北伐谋取声望,桓温即为代表人物。
东晋永和二年(公元346年)冬,安西将军、荆州都督桓温伐蜀,次年春灭成汉国。
东晋以桓温为征讨大都督,负责司、冀二州诸军事,委以专征之权。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桓温派督护高武据鲁阳(今河南鲁山),辅国将军戴施屯河上,率水师逼近洛阳;令徐、豫二州之兵由淮、泗入黄河。桓温自江陵北伐,进至洛南伊水。姚襄(时自称大将军、大单于,尚未降前秦)屯兵伊水北岸,阻水拒战。桓温结阵而前,亲披甲督战,晋军奋勇,大败姚襄。姚襄军自相践踏,死伤数千,余众越邙山西逃。
桓温入洛阳,屯兵故太极殿前,入金墉城,谒晋帝陵。桓温退兵后,黄河流域复被前秦和前燕占据,东晋仅控制几座孤城。东晋兴宁三年(公元365年)三月,前燕攻占洛阳。
桓温北伐时战死的将士葬于洛阳。1988年,汉魏洛阳故城外廓城内发现一处晋代丛葬墓,共60余座墓葬,皆竖穴土坑墓,每穴一棺。丛墓中发现两块完整朱书文字砖,隶书砖铭有“南头第十九西人故在……”“南头第廿西人故在……”等字样。据《宋书·胡藩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三等文献载,“西人”即“义故西人”之简称,指桓温的亲信及追随者。因此,该丛葬墓是桓温北伐时其“义故西人”中在洛阳附近战死者的墓地。
两秦两燕对洛阳的争夺
东晋太和四年(公元369年),东晋北伐前燕,晋军进至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前燕王慕容暐遣使向前秦王苻坚求救,许诺割武牢(虎牢)以西之地。苻坚派苟池等率步骑两万救慕容暐,晋军败退。慕容暐悔约,苻坚大怒,遣王猛等率师三万,以前燕降将为向导,攻前燕洛阳守将慕容垂(此时镇洛阳)。慕容暐遣其将慕容臧率精兵10万救援洛阳,王猛遣梁成率精兵万人迎击,大破慕容臧于荥阳。慕容垂(惧祸)弃洛阳奔前秦,王猛以邵羌镇守金墉城,凯旋。次年(公元370年),前秦大举灭前燕,王猛一路从黄河北进军,另一路顺黄河东下,留苻融镇守洛阳,两军会师邺城,前燕亡。1986年,洛阳轴承厂15号街坊86-7号楼西端发现一座前燕砖棺墓,是前燕统治洛阳的见证。
前秦王苻坚统一北方后,于公元383年率大军87万(号称)南征伐晋。前秦军败于淝水,溃退洛阳。晋军乘胜追击,兵临洛阳。不久,晋军收复洛阳,由名将谢玄、朱序镇守。
不久,苻坚被杀,前秦崩溃。羌族姚苌建后秦,原前燕贵族则建立后燕、南燕、北燕、西燕等政权。同时,西秦、夏、后凉、南凉、北凉、西凉等割据政权并起。其中,后秦、西燕与东晋展开了对洛阳的争夺。
东晋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西燕慕容永攻洛阳,晋将朱序自河阳来救,西燕败退。次年(公元391年),西燕再攻洛阳,复大败。
后秦亦未放弃争夺洛阳。东晋隆安元年(公元397年),后秦姚崇攻洛阳,迁其民而去。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姚崇再攻洛阳,东晋守将孤立无援,后秦遂占洛阳。
东晋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八月十二日,大将刘裕亲率大军自建康出发,北伐后秦。十月,晋军攻占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荥阳,守军皆降。晋将王镇恶、檀道济会师成皋,继续西进,直逼洛阳。
后秦镇守洛阳的征南将军陈留公姚洸,感兵力单薄,急向长安求救。后秦王姚泓遣越骑校尉阎生率骑兵三千、武卫将军姚益男率步兵一万驰援洛阳;另遣并州牧姚懿自蒲阪进屯陕津(今山西平陆东南之茅津渡),以为声援。
后秦内部矛盾重重,姚洸部下司马姚禹、主簿阎恢、杨虔等结党,暗中通晋。姚洸遣赵玄率兵千余赴城南柏谷坞(今河南偃师东南)防守,遣广武将军石无讳守巩城(今河南巩义西南)。不久,后秦成皋、虎牢守军皆降,晋将王镇恶、檀道济、沈林子等长驱直入。石无讳行至石关,闻晋军已过成皋、虎牢,遂退回洛阳。赵玄与晋龙骧司马毛德祖战于柏谷,兵败重伤而死。
晋军逼近洛阳,后秦司马姚禹开城投降于檀道济。檀道济军围洛阳,猛攻。后秦军力不能支,援兵不至,姚洸遂出降。次年(公元417年)八月,姚泓投降,后秦亡。
东晋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刘裕逼晋恭帝司马德文禅位,即皇帝位,国号宋,改元永初,东晋亡。刘宋初期,因刘裕在晋末收复北方的青、兖、司三州,大致拥有黄河以南地区,成为东晋南朝时期疆域最大的王朝。(郑贞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