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已过,小暑将至,洛阳城已投入盛夏的怀抱!晴、雨、风、荷、树荫、晚霞、桃子、西瓜……人们拍照,发朋友圈,记录并分享夏日的美好。
夏至已过,小暑将至,洛阳城已投入盛夏的怀抱!晴、雨、风、荷、树荫、晚霞、桃子、西瓜……人们拍照,发朋友圈,记录并分享夏日的美好。今天,请您读几首诗,一同欣赏一千多年前,唐朝诗人记录的洛城之夏。
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
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
——《夏日过郑七山斋》
读诗,先把音认准:好读浩,薜读必,芰读季,系读戏,您读读看!
这首诗的作者是杜审言,诗圣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才华出众,与初唐时期的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武则天曾亲自任命他为著作佐郎。杜甫以祖父为傲,称赞“吾祖诗冠古”。
杜审言任洛阳县丞期间,曾到洛阳郊外的深山中寻访好友郑七,回来记录所见所闻所感,为我们留下了这首清新流畅的五言律诗。
夏日,雨后,诗人进山访友。好友郑七是一名隐士,与他志趣相投,二人都好饮酒。
汉代隐士郑璞曾躬耕于谷口,诗人以谷口借指郑七的山斋,也以郑璞的清高暗指郑七的高洁。
雨后进山拜访自己倾慕的隐士,诗人心情无比轻快。薜荔与松萝的藤蔓顺着蜿蜒的山径引他前行,待进入山斋,那一池绽放的菱花与荷花在风中摇曳,表示对他的欢迎。
二人推杯换盏,倾心交谈,不知不觉天色渐晚。
来时雨后初晴,阳光洒在水汽上,氤氲蒸腾;黄昏天又转阴,天边隐隐传来雷声。洛阳城里报暮的钟鼓之声也一声声传到耳畔,该回去了,马匹仍然拴着,诗人心中流连,迟迟不愿起程。
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
川上风雨来,须臾满城阙。岧(音同条)峣青莲界,萧条孤兴发。前山遽(音同巨)已净,阴霭夜来歇。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严城自有限,一水非难越。相望曙河远,高斋坐超忽。
——《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
“川上风雨来,须臾满城阙”,这场景像不像前天傍晚,大风大雨骤然铺天盖地,片刻之间包裹整座洛城?1200多年前的那个夏日,诗人韦应物身处高峻的寺庙,望着洛水之上生起的风雨,心中涌起孤独之情。
夜幕降临,雨住风歇,乔木散发着夏日雨后的凉气,明月在流云中穿行。他想起洛阳城中的两位好友,元侍御和李博士,便写首诗给他们。
韦应物曾为唐玄宗近侍,出入宫闱,豪纵不羁。玄宗崩后,他才改变志向,认真读书。唐代宗在位期间,他任洛阳县丞多年,因惩治仗势欺人的军吏而遭到诬告。又因不肯屈服折节,他弃官养疾,避居洛阳城东景行坊同德寺。这场大雨,冲散了夏日炎热,不知是否冲淡了他心中的抑郁?
前天傍晚,写这篇文章时,洛阳城里正暴雨滂沱。几十分钟后,风歇雨霁,我走到清凉的户外,站在大树下仰望天空,浅蓝色的天幕上铺着大片薄棉絮似的白云,皎洁的上弦月在云中穿行,不正是“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心中感慨,自己竟与韦应物看到了同样的夏日奇景!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池上二绝》其二
这白莲,是履道坊西北隅白居易家的池中物。
白居易深爱白莲,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时,他就在庐山香炉峰下建草堂,种乔松,植修竹,栽白莲。自从在东都履道坊购宅后,他就心心念念要归洛养老。“青石一两片,白莲三四枝。寄将东洛去,心与物相随”,还在苏州刺史任上,他就开始规划养老生活,将在吴地获取的青石、白莲等寄往洛阳。
太和三年(公元829年)夏,白居易回到洛阳城东南的“白氏叟乐天退老之地”,观“池风春”“池月秋”,赏“水香莲开”“露清鹤唳”。他喜不自禁地创作《池上篇》,结尾道:“灵鹤怪石,紫菱白莲。皆吾所好,尽在吾前。时饮一杯,或吟一篇。妻孥(音同奴)熙熙,鸡犬闲闲。优哉游哉,吾将终老乎其间。”终于得偿所愿!
在白居易美好的晚年时光里,白莲是重要“道具”,他常在白莲池泛舟,看侍女小桃采莲,邀请老伙计刘禹锡赏莲……有一回,他设宴款待苏州来的程秀才,有意秀一秀他园中的“浪摇花影白莲池”,三杯两盏之后,便停下来问苏州来客,“何似吴松江上时?”
从吴中移栽到洛中的白莲,起初也水土不服,十分憔悴,经过园丁悉心培养,这洁白的芙蓉花,“月月叶换叶,年年根生根”,越长越好,成了园中一大景观。旁观少女偷采白莲,也成了白居易的乐事之一。顺便提一句,偷采白莲的“小娃”是少女,不是小孩儿。(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杨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