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历史悠久,文脉深厚,大街小巷暗藏典故,犄角旮旯皆有说法,几乎每条道路都有故事。
洛阳历史悠久,文脉深厚,大街小巷暗藏典故,犄角旮旯皆有说法,几乎每条道路都有故事。
太康路位于洛阳市洛龙区,西顶学府街,东抵长夏门街,是一条颇有名气的景观大道,一年四季绿树红花,玉兰、樱花、月季次第盛放。
这条路的名字,来自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太平盛世:太康之治。
“太康”是晋武帝司马炎执政时的年号。汉末三国鼎立,群雄混战,百姓苦战乱久矣。西晋一统江山,终结了长期的分裂局面,使中国历史重回发展正轨。太康年间“天下无穷人”,一切欣欣向荣。太康路纪念的便是这段历史。
三分归晋,天下一统
司马炎是曹魏权臣司马懿的孙子、司马昭的儿子。
东汉末年,天下三分。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多少对司马懿有点儿印象。此君本是曹操父子的下属,诸葛亮的死对头,老谋深算,心计深沉。
《晋书》记载,曹操多疑,听闻司马懿有“狼顾相”,又梦见“三马同食一槽”,曾交代儿子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司马懿不可重用,得小心防范。
曹丕不以为意。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代汉建魏,定都洛阳,并重用司马懿。
曹丕的儿子——魏明帝曹叡也很倚重司马懿,临死前托孤,让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辅佐幼主曹芳。
公元249年,曹爽随曹芳出城祭扫高平陵,司马懿领着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发动兵变,控制京都洛阳,史称“高平陵之变”。曹魏政权就此落入司马氏手中。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虽然司马懿父子生前并未篡位,但他们为子孙称帝铺平了道路。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兵伐蜀,蜀汉灭亡。
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以与后来建都南京(古称建邺、建康)的东晋区分。
公元279年,司马炎应大将杜预等人之请,调拨兵力20余万,大举伐吴。公元280年,吴主孙皓投降,东吴灭亡。
狭义的三国时代始于曹魏代汉,终于西晋灭吴,起点和终点都在洛阳。三分归晋,昭示着中国重归一统,为太康盛世奠定了发展基础。
太康盛世,没有穷人
就在西晋灭吴的这一年,司马炎改元太康。从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至太康十年(公元289年),此年号用了10年。
这10年,晋武帝励精图治,重用人才,关注民生,鼓励农耕,开创了一个安定繁荣的太平盛世,史称“太康之治”,又名“太康盛世”。
西晋政权是从曹魏手里夺来的。为堵住天下悠悠之口,晋武帝优待“俘虏”,广开言路,不但将蜀汉后主刘禅、吴末帝孙皓接到洛阳养老,任用曹魏、蜀汉集团的旧臣为官,还恢复了曹魏时废止的谏官制度,裁撤闲职,考核选拔优秀官吏,使得朝廷上下气象一新。
汉魏时期推行屯田制,兵农合一垦荒种地,亦战亦耕,以备军需。曹魏末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权贵阶级肆意霸占土地,许多农民无地可种,以致农业荒废,国库空虚,百姓穷困。
为充实国库,稳定民生,晋武帝下令改革土地制度,推行占田制,罢州郡兵以归农,让各地闲散士兵“退伍”种地,按人口及官员品级分田地,减轻赋税,以调动农民开荒种田的积极性。
由于长期战乱,中原人口不足,朝廷不仅用供给口粮、免除徭役的优厚福利吸引外地人到中原定居,还想方设法“拉郎配”,鼓励结婚生子,创造人口红利。晋武帝时规定,民间女子年满17岁必须出嫁,否则官府会强制为其找婆家。
此外,晋初正式颁布实施概念明确、条文简约的《晋律》,并设置常平仓,调控市场,稳定粮价,以打击囤积居奇、投机倒把的不法行为。
经过多方整顿,国家被治理得井井有条。《晋纪·总论》有云,太康年间,牛马遍野,余粮堆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们和睦共处,互帮互助,“故于时有‘天下无穷人’之谚”。《晋书·食货志》亦有记载:“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
以史为鉴,以人为镜
晋武帝在位时,西晋文化、科技、建筑等领域全面开花:陈寿著《三国志》,束晳考正《竹书纪年》,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杜预在洛阳建起中国首座黄河浮桥,裴秀开创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尽显王朝气象。
据汉魏洛阳城太学遗址出土的西晋辟雍碑记载,晋武帝曾多次到太学视察,当时的太学生“东越于海,西及流沙,并时集至,万有余人”,来自全国各地。
太康盛世催生了繁花似锦的太康文学。《文心雕龙》有云:“晋虽不文,人才实盛。”西晋文坛群英荟萃,以潘岳、左思、陆机、石崇等为代表的名流,常在石崇的豪华别墅金谷园(一说在今孟津区送庄镇凤凰台村一带)宴饮赋诗,人称“金谷二十四友”。
江南才子陆机,是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和弟弟陆云一同来洛的。陆机才华出众,南北朝的钟嵘赞其乃“太康之英”。兄弟俩的到来,令京城其他文学家相形见绌,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美誉。
那时的陆机踌躇满志,见洛阳宫门外铜驼街旁有一对高大的铜驼,“驼高九尺,脊出太尉坊”,立志要大展宏图。谁料他到洛的那一年,太康盛世戛然而止。
晋武帝晚年怠理朝政,耽于享乐,大封诸王,执意立智力低下的司马衷为继承人,导致西晋暗流涌动,人心涣散,奢侈攀比之风蔓延。公元290年,司马炎驾崩,“白痴皇帝”司马衷继位,皇后贾南风擅权,引发了长达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石崇、潘岳、陆机等被杀,盛极一时的金谷园繁华消散。西晋名将索靖预感西晋将亡,对着铜驼叹道:“会见汝在荆棘中耳!”
随后五胡乱华,“永嘉之乱”爆发,大批中原士族举家南迁,史称“永嘉南渡”。公元317年,西晋灭亡。
遥想盛世伊始,杜甫的先祖杜预注解《左传》时有言:“禹孙太康淫放失国。”大禹的孙子太康——夏朝第三任君主,因纵欲享乐,民心尽失,被后羿赶下了台,史称“太康失国”。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太康路像一面镜子,照见盛世的来路,亦照见盛世的歧途。(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丽娜 文/图)